問:我現在對學習知識可以大概理解,可是不能很好的融入自己的心相續,平時還是很容易生氣,總是生氣,脫口而出後才知道自己這樣不對,于是忏悔,可是第二次還是這樣,對道友有時還會有些不滿,我應該怎麼辦?
生西法師答:其實這樣也是很正常的,不單單是你有這個問題,其實我們自己都有這個問題。因爲我們相續當中習氣太深、太重了,而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只是了解、了知大概情況如何,而心了知的力量還很弱,所以我們雖然知道不應該做,但由于內心中習氣太強的緣故,我們控製不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的控製,盡量忏悔,並且發願第二次不要這樣。如果經常這樣強烈的作意發願就會好一點。還有要從根本上改變,要經常持續的聞思修,讓佛法融入到我們相續當中,這樣自然而然就會減少煩惱的次數,減少生嗔心的次數,進而真正的改變。因爲佛法就是改變我們心相續的,而方法就是不斷地、持續地聞思修。我們常說轉*輪,其實就是把佛菩薩相續中的智慧轉到我們心相續當中。
所以,首先就是要聽聞,通過聽聞的方式來了解,通過思維的方式生起定解,通過修行的方式和自己的心融爲無二,這是修行的次第。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對于提問的道友,我們每個初學的道友都應該持續的修學、持續的對佛法聞思修,這樣才可以慢慢調服自相續。
問:看到家鄉經濟不好,想盡一份力改善經濟,但又擔憂富裕之後吃飯等造業更重,這樣就對他們利益不大,所以又不想去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覺得人以後宣講佛法利益他們就行了,不知道這樣可以嗎?
生西法師答:其實菩薩在利益衆生的時候有四攝,第一爲布施攝;第二爲愛語攝;怎麼理解呢?首先布施攝,菩薩想要好多人修學佛法的話,首先要讓衆生對這位菩薩産生一種親近感,對佛法産生親近感,那用什麼方法讓他們産生親近感呢?就是布施。把錢財、好處布施給他們,他們就會對布施者(這位菩薩)産生好感,之後就會集聚到菩薩的身邊,這才是弘法利生的第一步。如果你想度化衆生,但衆生又離你很遠的話,就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菩薩的四攝法的第一個就是布施攝。有些地方講:以布施攝受,即通過布施把衆生招引到自己身邊。然後是愛語,這個時候才是宣講佛法的基礎。如果他對你不生信心,很生疏就不願意聽你講法。
因此,首先以布施攝受,然後以愛語進行宣講六度的修法,宣講佛法,這個時候他們才會聽你講;然後第叁個是利行攝;第四個是同事攝,即不單單讓他們做,自己也在做。
所以改變他們的生活水平,本身作爲修學者,不論怎樣,(比如布施錢,我們把錢給他,他去造業怎麼辦,其實這我們不用考慮)該做的就做,菩薩應該幫助衆生暫時的離苦得樂,究竟成佛。所以暫時的離苦得樂我們也要做,對究竟的佛法利益也要做。
剛剛提到的四攝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攝,必須要通過布施讓衆生對這個菩薩生起信心。爲什麼很多基督教的人會辦很多慈善、醫院、學校,其實也是這樣一種方法。如果你給他布施很多好處,他就會産生親近感,有了親近感,你給他講什麼他都願意聽,所以菩薩以前都是這樣做的。首先給這些人一些利益好處,改變他們的生活水平,然後再給他們講佛法,他們就願意接受。當然副作用也會有,雖然可能造業更嚴重,但是從菩薩發心利他的角度講,從究竟佛法利益的角度講,利大于弊,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