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頌詞“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具體是指哪一類佛子?

  問:頂禮法師!我們現在剛剛學完《入行論》第一品,弟子對其中的一個頌詞有一些疑惑,想請教一下法師。在科判“發心之功德”下,子科判“贊歎發心之普特伽羅”中有一個偈頌“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請問這裏的“佛子”具體是指哪一類的佛子?《入行論》學習到現在,我對佛子名義上的理解有兩種,第一種是第一個偈頌“善逝法身佛子伴”,法本上說該處的佛子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還有一種是講願菩提心的時候,說哪怕是一個凡夫,如果刹那生起願菩提心,他以後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願菩提心的違品沒有産生,願菩提心的戒體就會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也可以理解成佛子。就這個頌詞來看,如果說是前者,也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我可以理解。菩薩遇到磨難的時候,可以轉爲道用,因此是善增罪不生;但是如果是一個凡夫,因爲前世刹那生起過願菩提心,他在轉世的過程中,也沒有遇到違品,這一世又轉生爲人,但是也可能暫時地沒有聽聞、修習過佛法,他逢難的時候,可能沒辦法轉爲道用。如何理解他會罪不生的,因爲作爲凡夫遇到磨難,貪嗔癡的習性自然會生起,肯定會有一些惡業産生,所以我對這個偈頌的理解,有些不能圓融。

  生西法師:這個地方所講的,應該理解成一般的佛子。這裏講的是菩提心利益,並沒有講到勝義菩提心的佛子。因爲此處是在我們這些凡夫人沒有發菩提心,想要發菩提心的時候,爲我們講一些功德,講一些利益,所以針對的對境,應該是凡夫人。這裏講的佛子,發了菩提心,還不是聖者,剛才你的理解是對的。

  雖然是凡夫的佛子,但是我們也要分情況。凡夫的佛子分爲初學的凡夫,和觀待來講,修行時間比較長些的佛子。如果是剛剛學了幾世的佛子,遇到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增罪。但是凡夫佛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根基較利、修菩薩道的時間比較長,相續當中已經有了一些功德的人,現在還不是聖者,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種佛子遇到違緣的時候,他可以通過菩提心的力量,把違緣轉爲道用,自己不會增罪。

  這裏講的時候,不是以非常嚴格的方式來講,比如舉例說明剛剛發了菩提心的佛子怎麼樣,他是不是遇到災難的時候,也不會增罪。而是從整個發了菩提心佛子的情況,是具有概括性、普遍性地,從大的方面來講的,不是非常嚴格的講,一定是怎麼樣的佛子。

  雖然是凡夫佛子,如果內心當中,真的生起了比較堅固、比較清靜菩提心,他其實已經具有將違緣轉爲道用的能力。如果是有些極端的佛子會退失,可能也有這種人。但是這裏我們從總的凡夫佛子,可以將違緣轉爲道用的角度去理解就對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