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研究漫談
釋永信
一、說“武術”
我們常說的“武”,大體可以分爲武術和武裝。武術是從武裝力量發展起來的。促進武術發展有兩大因素:戰爭和擂臺比賽。武裝力量的功能很明了,直接表現爲戰爭。但武術並不全是。武術比武裝力量更加廣泛化,包括群體武術和個人武術,具有更豐富的社會學意義和文化價值。武術的內核是擊技,但它外層包裹著太多太多的東西,民族心理、曆史、哲學、審美趣味等等。武術就像是一只桃子,人們接觸武術,最先咬到的不是果核,而是滿口的果汁。
誰能把“少林武術”的內涵說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二十多年了,我也說不清楚。我現在也只能將“少林武術”理解爲“中國傳統文化”而已。
明朝以前,甚至明朝的少林武術,含義都是簡單的,它就是少林寺武裝力量的表現形態。但自少林武僧幫助明朝政府鎮亂抗倭,建功立業,聞名于世(所謂“少林棍,峨嵋槍,日本刀”)以來,“少林武術”的含義便越來越豐富起來。乃至于到了今天,導彈核武器時代,仍有這麼多人對少林武術癡迷。他們看到了什麼,僅僅是擊技嗎?所以,我們研究少林武術,一定要清楚:我們是在將少林武術放置于當代生活環境中加以研究的。正是少林武術作爲古代生活遺存與當代生活的關系,決定著我們研究少林武術的整體價值。今天如此,古代亦如此。
清末民初,一方面少林武術被神化(如《少林拳法秘訣》),另一方面,少林寺武裝力量隨著火器時代到來,也在火器化。《新編少林寺志》“恒林”條:民國元年,任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後因地方混亂,爲少林保衛團團長。任職後購槍支。民國九年秋,歲遭荒旱,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團在登封城梯子溝……等處與土匪大小數十戰,……遠近土匪均不敢犯其境。我們讀明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還能感受到武術作爲武裝力量的味道,但讀清代《易筋經》、《七十二藝》等,就完全神化了,准確說是民俗化了。
二、少林武術曆史宜分四階段
研究少林武術曆史重點,不在少林武術起源,而在于少林武術逐步形成的過程,以及聞名于世所産生的影響,並由此揭示中華文明的基本性格之表現。
將少林武術的起源簡單地歸結到達摩,或跋陀、僧稠等等,是沒有眼界的表現。將少林武術起源歸結到部分祖師們身上,只是後人表達對祖師們的一份敬仰之心而已。少林武術最初存在,惟一與少林寺擁有財産狀況有關。早期少林武術性質,即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地方武裝力量,保衛寺院財産所需要。
少林武術曆史可分四階段:
跋陀創寺時,“取給公府”,如果沒有太多財産,尤其是地産,就沒有必要擁有武裝力量,因而,在跋陀創寺時期,不會擁有武裝力量。
1、隋唐時期,政府賜少林寺大量地産,“賜柏谷塢地一百頃”,
財産大量積累已無疑,因此少林寺擁有武裝力量無疑。故有王世充窺視“將圖梵宮”,“寺僧拒賊”,十叁僧擒王世充侄王仁則歸唐等史實。
2、明朝,少林寺與政府積極合作,成立僧兵武裝組織,少林武裝力量開始聞名于世。現代意義的“少林武術”開始形成。
3、在清朝滿清異族統治背景下,少林武術被賦予民族政治寓意,並漸漸被神化。清初愛國詩人顧炎武詩:“寄語惠流,勉待秦王至。”已啓其端。
4、隨著冷兵器時代結束,近代火器的普及,少林寺進一步被文學化、民俗化——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尤其在當代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國對外開放,少林武術已經成爲中華傳統文化最通俗的表述,成爲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支點。
叁、少林武術曆史研究方法
根據上述少林武術曆史四階段分期,我將少林武術曆史研究分成四個層面:
民俗真實
| 筆記、詩詞、繪畫、故事、小說、影視、書法、傳說、轶聞、寶卷
|
信仰真實
| 達摩傳說、僧稠乞力傳說、緊那羅王傳說……
|
曆史真實
| 文獻(典籍、僧傳、碑文、塔銘、遊記……) 實物、遺迹(建築、塔、碑、法物……)
|
寺院生存實體
| 從政治、經濟、宗教等角度對寺院結構、製度分析
|
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曆史,應該將這四個層面,一層一層搞清楚,而不是僅僅求得曆史真實(狹義),只滿足于少林武術本來如何如何。而實際上,少林武術發展到今天,早已成爲世界性的民俗文化,被世界上各種區域文化背景的人們普遍認同和接受,成爲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曆史,正是要研究少林武術怎樣從一個寺院的看家本領,發展成爲全球性的民俗文化這一過程。而不是只研究以少林寺院(圍牆)爲邊界的寺僧演練武術的曆史狀況。我本人思考少林武術曆史的目的,就是通過思考少林武術曆史這一民俗文化現象,來揭示區域文化發展爲世界文化的模式,探索人類文化價值的依據。
四、研究者的立場或眼界
研究者的立場或眼界,會從基本層面上決定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價值。爲了對應前邊的“四階段”和“四層面”,我在此設置了四種立場,或者說是四種眼界(境界)。
人類文化
| 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基礎上的人類文化價值。
|
區域文化
| 以國家、民族爲單位的單一區域文化價值。
|
專業文化
| 行業單位、教派、亞區域文化……
|
門派文化
| 教派內部的門派、和更小單位的區域文化……
|
任何一件事物或事件,站在不同立場、不同眼界,它們就會顯出不同的價值。對于個體人生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可能直接涉及到個體一輩子的研究有沒有價值。這實是一個關乎人生根本的大問題。但更可怕是,研究者往往對自己所處的立場或眼界並不自覺,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文化所左右,因而,其研究是盲目的,隨大流的。
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曆史也一樣,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立場或眼界,這是個體品質的差異。低眼界的人,會將少林武術曆史研究置于門派的立場上,研究的目的只爲門派爭高低。而高眼界的人,會將少林武術曆史研究置于人類文化層面上,站在人類立場上,揭示少林武術之價值。
五、少林寺武裝力量性質與規模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少林寺最晚至隋朝已經擁有武裝力量。據唐《少林寺碑》載,隋文帝時敕賜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少林寺開始形成龐大寺院財産。龐大的寺院財産,需要武裝力量來保護。少林寺擁有武裝力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寺院處嵩山腹地,長期受“山賊”土匪的危害,戰亂時期尤甚。
少林寺遭受匪患最早記載見唐《少林寺碑》:“大業末,此寺爲山賊所劫,僧徒拒之,賊遂縱火焚塔院。”僧徒已經具備“拒”山賊的武裝力量。
寺院擁有武裝力量保衛寺院,不限于少林寺,《明史·兵志》雲:僧兵有少林、伏牛、五臺。只是少林寺比較突出,典型。
武裝力量有兩種形式:國家武裝力量和地方武裝力量。少林寺武裝力量性質,屬于地方武裝力量,當屬于“民兵”性質。僧人們隨寺院風氣習武爲常。其作用主要針對“山賊”。但是,明朝少林寺武裝力量被政府征調,用于正規戰場,性質便有所變化,具有了官兵作用。這也可以從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吳佩孚收編少林寺武裝力量的過程中,亦可以看到“僧兵”從“民兵”變爲“官兵”的方式。從社會製度上說,民兵與官兵有明確區別,但在戰亂時期,兩者亦無絕對界限。
少林寺武裝力量的規模,應與寺院積累的財産狀況相關。武裝力量過小,保證不了寺産的安全;武裝力量過大,寺院養活不了。寺院經濟是寺院存在的基礎。寺院經濟研究需要進一步細化。寺院經濟結構(包括寺院門頭製度)研究得越清楚,寺院的曆史研究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少林武術,得出的結論也就可靠多了。
六、學習少林武術的心理發展過程
根據我本人的習武經驗和對世界各地來少林寺習武者的觀察,習武者在心理上大致會經曆如下一個過程:
1.結緣
| 首先是某因緣,看小說、影視、來過少林寺,或具體有關人事,知道了少林寺,認識了少林寺武術。
|
2.仰慕
| 被少林武術所包涵的精神、品質和氣氛所感動,于是産生仰慕向往之心。
|
3.抱負
| 有了仰慕向往之心,于是就會在內心裏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計劃,立志要學習少林武術,爲少林武術獻身。有了具體目標以後,便形成了人生的抱負。
|
4.癡迷
| 這是個體對于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自我肯定狀態,從熱愛乃至于著迷。
|
5.行動
| 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化爲具體行動,進入習武階段,直接接觸到少林武術本身。這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
|
6.認識
| 通過一段時間習武,開始對少林武術有了理性的認識,認識到少林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
|
7.信仰
| 少林武術是學佛修禅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禅”。學習少林武術,時刻感受到少林寺佛教的氣氛,對少林武術的理性認識轉化爲佛教信仰。
|
8.感悟
| 在自覺信仰的基礎上習武,習武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了學佛的有效途徑。通過習武,感悟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智慧。
|
9.見性
| 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了佛教智慧裏的真谛,體悟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本性。
|
《少林武術研究漫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