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少林功夫 ——在香港“少林文化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漫談少林功夫 ——在香港“少林文化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釋永信

  各位學者、居士:

  適逢中國嵩山少林寺1500年文化精萃展開幕之際,在中華武俠文化的現代傳播前沿陣地——香港,有緣和關心熱愛少林文化的大德同仁們,相聚一堂,共商弘揚少林功夫之大計,作爲少林寺衣缽傳人,我深感榮幸、心生歡喜。

  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文化最具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精神象征。中國武術是中國古代人民在曆代戰爭活動中,以生命爲代價積累起來的、以攻防格鬥的人體動作爲核心、以套路爲基本單位、並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表現形式。因而,中國武術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爲中國的“國粹”,其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中國古代思想(哲學、道德、兵法、醫學、宗教等)。

  少林功夫同時也是中國佛教禅宗文化最個性化、最有生命力的表現形式和法脈傳承方式。它不僅具有一般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棄惡揚善的社會道德建設作用,同時更具有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終極關懷特質。少林功夫已經成爲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共同話題,成爲之間文化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橋梁,這正是少林功夫作爲禅宗文化表現形式的獨特價值存在。

  一、少林功夫的成因

  發源于中國嵩山少林寺的功夫,以其悠久的曆史、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內涵、獨特的傳承方式和集大成的表現體系,享譽中外。少林功夫是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殊的佛教文化空間中曆史地形成的。

  首先,少林功夫源于護法護寺的實際需要。少林寺自公元495年由北魏孝文帝敕建于中嶽嵩山以來,其所擁有的龐大寺産、以及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少林寺組建寺院武裝力量的基本條件。爲了保護佛法、保護寺産、保護僧衆,少林寺至遲在隋朝成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並于隋末唐初即發生了“抗拒山賊”和“十叁棍僧救唐王”的武事。

  第二,少林功夫擁有完整而獨特的信仰體系。少林功夫在戒殺的佛教文化環境中形成,在佛教護法神緊那羅王神信仰(觀音菩薩信仰的表現形式之一)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禅武信仰體系。隋唐以來,護法神緊那羅延王神信仰廣泛流傳于民間社會。少林寺由于不斷遭受戰亂之苦,使得這種信仰不斷得到強化,最終在明朝轉化爲少林寺獨有的、具有特定內涵的緊那羅王菩薩信仰,少林寺武裝力量被賦予了獨特的佛教文化價值,後世意義上的少林功夫形態,逐漸成型。

  第叁,禅宗文化的滋養使少林功夫走向成熟。唐宋以來,達摩祖師信仰流布于社會,家喻戶曉。禅宗文化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全面充實和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品質。誕生于禅宗文化和達摩祖師信仰發源地的少林功夫,自然也飽浸了禅宗文化的汁液,宋代以來各種系于達摩祖師名下之少林功夫功法名目,都是達摩祖師信仰深入人心的最直觀、最有力之表現。少林功夫由于禅宗文化的滋養,因而更加充盈、更加豐富、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少林功夫進而成爲中華傳統文化最通俗、最廣泛、同時也是最深刻的表達。

  二、少林功夫的表現形式

  從表現形式看,少林功夫作爲一個龐大的武術體系,是中國武術流派中,曆史悠久、門類最多、體系最大,同時又具有某種超越性的一個門派。據少林寺拳譜記載,少林功夫套路總共約有708套,其中拳術和器械套路552套,另外七十二絕技、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功法爲156套。現據少林寺內流傳下來和重新收集的少林功夫套路統計,拳術178套,器械193套,對練59套,其他115套,合計545套。將少林功夫放在中國武術大家族中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其鮮明的個性特點:

  1)少林功夫從內到外極限地開發了個性潛能。少林寺位于中嶽嵩山,其武裝力量的建立主要針對山匪,因而其戰鬥方式與官方部隊強調大規模陣戰,少林功夫更重視個性戰鬥能力,通過一套完整系統的修習方法和階梯,最終實現個體體能與技能的極限發揮。這是少林功夫達到高水平的原因之一。

  2)少林功夫與少林寺這一特定的文化空間相互依存、互爲因果。少林寺是皇家大寺院,曆朝曆代從來沒有中斷過;而少林寺“子孫堂”式的家庭宗法製度、及其相對封閉性,爲少林功夫口傳心授、師徒相沿的傳承法脈,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佛光注照的文化空間。少林寺也因此成爲中華武林聖地、中國武術最大的聚集地,使得少林寺擁有了最豐富的武術資源。少林寺曆代僧人就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整理和創造,從而形成了獨具特點、並相對超然于其他門派的少林功夫。

  3)少林功夫的動作特點是短小精悍、自製而後製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時,要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演練少林功夫時,則要受“少林習武戒約十條”的約束。這種戒律約束也直接表現在少林功夫動作的風格上。少林寺武裝力量建立,只爲自衛,不爲攻擊。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製謙和、以防爲先、攻擊爲後的個性。其動作特點是幅度小、含蓄內斂、短小精悍,講究後發製人。

  4)練功也是修禅。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禅宗祖庭,而禅宗是中國佛教最大宗派之一,遍布世界各地。禅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目標。修習少林功夫作爲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內容之一,亦被納入到學佛修禅程式中。

  叁、少林功夫的功能

  少林功夫最原始的基本功能,是守護寺産。但是,經過千百年的曆史演進、體系完善和境界提升,尤其是隨著火器的普遍采用,少林功夫整體退出戰爭領域。與而中國武術其他門派逐漸走向競技化、標准化不同,少林功夫則是實用功夫與文化功能並舉、堅持以文化傳承功能爲核心。這是由少林功夫獨特的曆史地位和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1)從護法到弘法: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和少林禅宗傳承體系的識別標志,是少林寺獨創的、最有效的弘法手段和接引衆生、利樂有情的法門;用現代術語說,少林功夫可以被看成是少林寺和佛教禅宗最具競爭力和溝通力、也是最成功的品牌傳播策略和形象識別戰略。少林功夫曆千年王朝更疊而生生不息,將少林寺、將佛教禅宗、乃至中華傳統文化傳遍全球、光大人世間,就是實證。少林功夫的功能也因此成功地從護法轉向弘法。

  2)文化傳承功能:修習少林功夫,是身心合一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方便門徑。從其內容構成看,少林功夫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寶庫。首先,少林功夫主要是以套路爲基本單位,每個套路又由多則上百個、少則幾十個的動作組合而成。動作之間的連接設計,不僅嚴格遵循人體運動規律以及對手的反應,同時也充分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等)精華、體現了儒釋道叁教合一的禅宗精神。其次,套路與套路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有所照應。表面上看,是按照難易次第排列,是學習的階梯或模式;深入地看,實爲中國古代思維方式之表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殊模式。

  3)激勵個體自我實現:修禅習武互相促進、有助于達成人生最高境界。因爲少林功夫是一個技術知識體系,其中隱含著一套嚴格的學習模式,所以,很自然地被少林寺僧人轉化爲學佛修禅的程式。在少林功夫成爲僧人學佛修禅的手段以後,僧人們又會反過來將佛教無常無我的生活方式、道德戒律和對大智大勇精神的追求,注入少林功夫,使少林功夫的內涵和品質得以提升,達到“禅武合一”的境界。這就是古代所說“禅武不二法門”。

  4)自成體系的養生健身功能。少林功夫的動作和套路講究動靜結合,陰陽平衡、剛柔相濟、神形兼備,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理論: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爲,最合乎人體自然結構的動作,才是最合理的。經過漫長曆史的檢驗,不斷地去蕪存菁留傳下來的少林功夫套路,都是非常珍貴的精華部分,能使人體潛能高度發揮,加上博大精深的少林醫宗體系,用于養生健身,功效可靠而且十分強勁,其中的《易筋經》、《洗髓經》等,就是非常著名的禅醫與禅武結合的健身養生功法。

  5)少林功夫將人體潛能發揮到極限時,同時也展現了人類形體美學的至高境界。傳統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曆代僧人經過1500多年的創造和錘煉而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人體運動美學的精華所在,它含蓄內剛,堅實有力,“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籠罩在靜穆的佛教文化氛圍中,具有震撼人心的獨特審美價值。少林功夫套路現尚存445套之多,即有445種組合變化,實在讓人美不勝收,是人體運動藝術寶藏。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爲了宣傳少林文化,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團,充分發揮少林功夫的審美功能,在世界範圍內,公開爲各國人民巡回表學,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

  6)少林功夫長期以來作爲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自立、自強、信義、正氣的社會導向功夫。少林功夫的精神品格與少林寺曆史密切相關。有著1500多年曆史的少林寺,作爲佛教禅宗祖庭和中華武術聖地,從清初(17世紀)開始,即被賦予民族政治寓意,少林功夫成爲中國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象征。

  少林功夫是中華民族天才創造力的傑出表現,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它能走向今天的輝煌,首先要感謝曆代高僧大德和少林弟子的創造和護持,同時我在這裏也要特別感謝香港文化界、社會賢達大德和少林功夫愛好者,你們爲推動少林功夫向全球傳播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當然,少林功夫的今天和未來仍需要我們大家繼續不斷的關愛、護持,我們願和大家一道爲全面弘揚少林文化這一利國利民利港、造福人類的偉業共同努力。

  謝謝大家。

  

2003年5月8日于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漫談少林功夫 ——在香港“少林文化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