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對中國與世界文化的影響(黃夏年)

  禅宗對中國與世界文化的影響

  黃夏年

  

  從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入華到禅宗高僧弘忍(中國禅宗五祖)之前,禅宗在中國社會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自慧能(中國禅宗六祖)以後,禅宗的影響與日俱增,愈往後,影響愈大。可以說,要了解中國的宗教和文化,不能不知道禅宗,只有了解禅宗,才能了解中國古文化的特點。

  一、禅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宗教方面的影響。禅宗是中國人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印度的佛教加以改造後新建的一個宗教派別,因此它帶有中國民族化的特點。在中國宗教中,傳統的宗教有祭祖敬天的宗法性宗教和道教,以及流傳于少數民族中的原始宗教等。外來的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以及一度在中國流傳過,後來又消失了的摩尼教、祆教、景教(唐代天主教)等。但是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外來宗教,其影響都沒有禅宗這樣廣泛。就佛教內部而言,禅宗直指人心、開發自性的直覺頓悟法門或思想,使信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而其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又給信徒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成佛解脫之路,同時也爲禅宗吸收其他宗派的思想和融合各宗提供了方便。就佛教外部而言,禅宗的叢林製度也影響了其他宗教,例如,道教曾經借鑒禅宗的製度,建立了自己的叢林和清規。

  2.思想方面的影響。禅宗的開發自性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宋以後儒家理學思想的源頭。許多大儒,如朱熹、王陽明等人都從禅宗那裏找靈感,以幫助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禅宗與道教的思想溝通更是明顯。如禅宗講頓悟、單刀直入的思維方式,道教也吸收了這一思想。到了明代以後,社會上盛行亦佛亦道的思想,談禅論道已成爲時尚。

  3.文學藝術方面的影響。禅宗在這方面的影響可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是對文學理論的影響。中國一直有“學詩渾如學參禅”的說法。因此,不管是參禅或是作詩,都需要靈感,而這個靈感,就來自體內的領悟,它與禅宗所說的自心自性、頓悟的學說有共通之處。提倡無縛、無礙、不拘一格的創作狀態,就是一種禅悟的境界。直觀直覺,純然任運,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而審美的最高境界,則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這也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種最高的解脫境界。因此,“詩中有禅,禅中有詩”一直是中國文學家作詩和評詩的標准,像王維、蘇轼等唐宋一代大家,其作品中都充滿了禅味或禅機,讀起來使人興味無窮。其次是對藝術作品創作的影響。中國的書畫等藝術創作,講究幽深的韻味,從整體上體現出作品的感染力,使作品表現出一種宏大的氣勢。尤其在山水畫裏,作畫者總是追求禅宗所強調的那種與山水渾然一體,賞之有味、百看不厭的意境。在書法中,書寫者講究運禅于中,下筆恰到好處,怡然自適,物我兩忘,心手合一,表現出一種生動的不拘形式的風格。

  二、禅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從唐代起,中國的禅宗就開始向周邊的國家傳播,最早傳入的是越南,之後是朝鮮新羅國。宋代禅宗大規模傳入日本,最有影響的是臨濟和曹洞兩家,明代又有黃檗宗再次傳入日本。可以說,早在12世紀時,禅宗已經在亞洲地區有了影響,並正式形成了禅宗文化帶。

  禅宗傳入亞洲這些國家之後,各國人士開始只是認真學習、模仿,以後又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爲有本國特色的禅宗派別,並且出現了各國僧人自己建立的禅宗分支。在這些國家,禅宗“即心即佛”的思想一直在流傳,同時禅宗的機鋒、棒喝及語錄等也在信徒中間流行,而且各國的僧人也先後撰作了一些語錄以及解釋禅宗的著作。此外,受禅宗影響的文學也出現了,如在日本文學史上頗有影響的“五山文學”便是其一。日本盛行茶道,在飲茶時講究茶禅一味,飲茶也是一種參禅的修習體現。一些國家還仿照中國禅宗的建築式樣建造寺廟,日本即有取名于少林寺的寺院。

  19世紀下半葉,中國的禅宗僧人將禅宗傳到東南亞地區。當時有很多中國人到南洋謀生,他們在國外定居後,也邀請禅宗的僧人前去弘法,像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佛教就是由中國僧人前去創建的。在這些國家所傳的佛教,主要有禅宗和淨土宗兩家,而且禅、淨兩家往往合在一起,同時又融入了一些道教或民間信仰,例如馬祖信仰,反映了中國佛教晚期的發展情況。到上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許多有名的僧人,如臨濟宗僧人圓瑛、太虛大師等,都到過南洋地區講經說法。上世紀50年代以後,禅宗進一步在東南亞各國得到傳播。與此同時,在禅宗僧人的努力下,禅宗還傳入了泰國、緬甸以及斯裏蘭卡等國,禅宗的經典也被譯成了外文。

  此外,上世紀初,禅宗在日本禅宗人士的弘揚下,還逐漸爲歐美人士所知。上世紀40年代,禅宗已經引起西方人士的興趣。50年代以後,許多西方人熱衷于參禅、學禅,認爲禅宗能使人心得以淨化,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學習禅宗無疑也是一種放松自己、消除緊張的行之有效的辦法。60年代,西方還成立了“歐洲禅宗聯盟”。禅宗經過千余年的傳播,已經走向世界。

  (作者系《世界宗教文化》主編,本刊編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