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自我(曙正法師)

  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指我們能夠把握“當下的我”。我的定義是什麼呢?佛教中的“我”,是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是常、一、不變,稱之爲我。

  佛教說世間一切無常,萬物都在不停變化之中,我們的肉體和精神也是一樣。昨天的我已成爲今天的新我,今天的我又將成爲明天新的自我。生命中新的“自我”不斷産生,日日更替輪回。

  人生不過百年,多數人多數時間都生活在一種幻幻不實的境界中。平時忙碌的生活中,很難意識到有個“自我”一直在變化中生存。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新自我”的曆程,很多人活了半輩子,也沒有找到這個“自我”,更遑論活出自己“心中的自我”。

  我們從出生到老死,一路走來,曆經磨難,感慨人生。在嬰兒時爲了立足行走,不斷摔倒掙紮爬起;在讀書時代,面對苦澀的書本唉聲歎氣;步入社會,面對愛情、就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産生更多的迷惑。如今的年輕人面對這些現實問題無從下手,在社會上找不到自我的立足點,每天只能在憂郁和迷茫中掙紮。自我感到生存空間受到限製,思想得不到發展,人生缺乏希望和動力,逐漸會迷失人生坐標,內心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和理解,最後,生活就會走向悲觀,選擇逃避自我,懷疑自我,乃至否定自我。

  縱觀世間曆史,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市井平民,幾乎無人能夠完全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錯綜複雜的現實社會讓我們學會適者生存的道理,養成我們不同的個性;因不同的生活背景,又生起不同的人生價值觀。

  我認爲,一個人能活出個自我,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也是當今最時尚的話語。所謂活出自我就是擁有生活的智慧來創造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獨立、富足,然後再超越物質和精神層面,活出一種信仰,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

  我們一路走來,在自我掙紮中得到曆練,有一顆吃苦耐勞、慈悲智慧、忍辱包容的心,讓自我勇敢地面對事業、感情,認識到自我的存世價值。必要時還要放棄個性執著來超越自我,成就他人,如此才能真正的活出自我。

  超越自我是在認識自我基礎上,以更深層的生活智慧,立身、立言、立行、立志,奉獻自我而達到“無我”。

  面對成功與失敗不用常人眼光處理,將心性及意志磨練得更加堅韌和成熟。我們不但要超越世間情感和事業,還要去做常人不願做、不喜做、不敢做的人生志業,在忘我中追尋人生的全新價值,從而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是奉獻自我的一個過程,是人生精神的延續,是提升生命品質、學佛修行必經之路。佛經上說:未成佛前,先服務于大衆,廣修布施功德。修得八萬四千種菩薩行,方能成佛。修習佛學,就是要心甘情願在奉獻布施中實現自我,找尋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一個人在超越自我,達到人生理想境界時候,就會自然懂得去幫助別人、服務社會、奉獻自我,廣結善緣,給自己多種善因善緣,未來世自然成就善果。

  圓滿超越奉獻自我的人生,還不算是理想的最高人生境界。得到之後,還要放下,這才是最難。在公衆場合、在同學同事面前、在成敗榮辱得失中放下自我的面子;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放下自己的貪、嗔、癡……放下生活中無休止的情感及種種欲望,這也是調整一個新自我的過程,讓生命不斷換血、不斷補充營養健康成長,做一名世間的大智者。智者的人生路上,定會不斷戰勝自我,同時走出新的自我,找回自己真正所需,得到究竟圓滿的自我人生,盡情體驗放下自我後的快樂及人生意境,這才是自我的最終歸宿。

  臺灣聖嚴法師曾說:“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佛教講因果,已成的事實業力,一時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能學會去面對接受眼前的現象,學會自我去掙紮、活出自我、超越自我,最後破除一切執著,徹底放下自我,達到最圓滿的自我人生。

✿ 继续阅读 ▪ 回家(曙正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