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
指五種力用。
<一>叁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長所産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
(一)信力,對叁寶虔誠,可破除一切邪信。
(二)精進力,修四正勤,可斷除諸惡。
(叁)念力,修四念處以獲正念。
(四)定力,專心禅定以斷除情欲煩惱。
(五)慧力,觀悟四谛,成就智慧,可達解脫。
此五者均有破惡之力,故稱爲「五力」。其內容與五無漏根相同,爲佛教之實踐道。其實踐上,系由前者循序漸進至于後者。〔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九、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五、法華玄義釋簽卷一、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
<二>如來說法之五種力用。
(一)言說力,如來雖說叁世垢淨、世出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種種法,而此言說如幻人之說,無有決定,乃至如虛空而無生滅,其言說即不言說。
(二)隨宜力,如來隨宜而爲種種說法。如說垢法爲淨法,或說淨法爲垢法;說生死即涅槃,或說涅槃即生死。
(叁)方便力,如爲令衆生行布施,而說布施爲得大富之因。
(四)法門力,如說六根等諸法皆是解脫之門。
(五)大悲力,如來爲使衆生信解諸法無我,起叁十二種大悲廣爲說法。〔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持心梵天所問經卷一、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叁〕
<叁>唯識不判之五種力用,又作五力難判。
(一)定力,如來之大寂定力能普應十方。
(二)通力,如來之神通力變化無窮,隨感而應。
(叁)借識力,二禅以上無尋伺、語言,若欲說法應用,則借初禅之眼、耳、身叁識而成己用。
(四)大願力,如來之大願力能度曠劫衆生。
(五)法威德力,指如來之應化威德力,演一音則普應群機,施一法則衆魔皆伏,利生無盡,功德難量。此五力皆爲不可思議之勝用,與識法不相應,故稱唯識不判之五力。〔宗鏡錄卷四十八、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五〕
<四>那先比丘經所立之五力。
即製眼、製耳、製鼻、製口、製身等五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