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在修行中的四種層次的對待
學人:請問婚姻、家庭、孩子以及婚姻內在的行爲,這些東西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否要故意的拒絕。請老師開示一下。
淨明山人:衆生爲什麼是衆生?就是因爲無始以來的無明執著和種種貪愛,産生了內外的分別,人與人的差異,互相間又有了一種利用,或者說一種執著、染汙等的關系,形成了對立面。任何一個對立面,都是從分別和執著産生的矛盾中轉化派生出來的,但它的本身是性空的,是因爲緣起,一種不好的煩惱、執著的緣起。
從大的道理上講,既然有了這樣一種煩惱、執著的緣起,人有了欲望,就需要一個外緣的對立方:餓了,需要吃東西;生理的需要,需要男女的性;需要陽光、空氣;還需要房子、衣服等等。這些,都是人的需要。
那麼,人爲什麼有需要呢?因爲他內在裏有一種不滿足,有渴望。這是人性的弱點。人是有弱點的,人沒有名與勢力,他可能被人欺負,他要追求名與勢力。沒有金錢,可能會很窮,難以過日子,他要追求金錢。這些都是人性中的弱點。因爲衆生從無始以來,由于無明、貪執的關系,造下了業,有共業和別業,就要受報,有正報和依報。受了報,在這個報當中,他不得自由,受自身因素的製約和客觀環境的製約,他擺脫不了這種製約。擺脫不了的時候,一方面他受製于自身的條件,自身的智力、福報,他們的不平衡性,內心欲望的擴張,等等。另一方面又受製于環境,外部環境不斷地製約他,引誘他。外部引起內在的不平衡性,內在的不平衡又需要得到外在事物的補充。于是産生了欲望、追求,向外的東西。不斷的需要推動社會不斷地進步,推動了人類社會幾萬年以來的發展。
一 破
回到男女的問題上。《樓碳經》講,原來人都是無性的,因爲某個人生了病,一個朋友對他特別關心,給他燒飯,撫摸他,結果呢,時間一長,那個被愛的人,就變成了女的,她要感受到溫暖,她需要安慰,漸漸地她變成了異性。這樣就有了男女。這說明男女是煩惱性的,執著性的。佛教在這層次上講是要“破”的,經中說男女性欲是墮落的,男的看女的是毒蛇,是猛虎,是妖惑人心的,使人無法修行的。其中的真義是使你把欲望這種向外追求的心轉移到道上來。《圓覺經》上講衆生有愛欲,所以衆生要造業,系縛于叁界輪回當中。如果世界上還有第二種象男女的愛一樣重的欲的話,那就沒有一個人可以超越了。愛欲是以貪爲本的,沒有貪就沒有愛,貪身體的柔軟、貪聲音的好聽,所以說從一開始就要破的。要做一些觀想,觀男女的染汙性、危險性、墮落性,明白它是衆苦之因,使你清醒過來,這是第一層次。
二 立
第二層次,從人的角度講,是正常的。家庭、夫妻是維系社會安定,人類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子孫,人類不可能延續。沒有家庭,社會不可能成爲社會。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爲有教養的孩子,通過夫妻的恩愛,對家庭的責任,社會才能成爲社會,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發展。家庭、夫妻是社會的基本要素,這是非常正常的,符合道德、倫理的,非常好的事情。沒有這件事情不可能有子孫,沒有子孫,怎麼有出家人,就沒有人可以修道了。活佛也是人生的,佛祖也有母親啊!所以在這個層次上講,佛教是肯定夫妻關系的,性生活是美好的,是要立的,是社會必然的東西。
第一層次的破和第二層次的立是同時成立的,在修道的本質上講要破,在人乘上講要立。
叁 用
第叁層次,同時存在破和立。有一些修行的居士,他們已經懂得欲望的危害性,這是煩惱的根本,但同時他們不可能離開家庭、夫妻、社會、工作、人際關系,所以他們用智慧,以清淨的心,行于世道。在工作中幹好工作,在家庭中照顧好家人,在朋友中照顧好朋友。在社會上不妨有地位,不妨有金錢,只要用好你的地位,用好你的錢。將兩者結合好,自己是清淨的。
夫妻生活也照舊,不貪著。他不是以欲望來的,不是以執著心而行事,在需要的當中不執著于這個需要,不是以需要爲最終目標,心裏是清淨的。自己超越需要的同時滿足對方的要求,使對方慢慢地明白,漸漸地也超越出來。這個轉變過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
如果是出家僧人,則完全離欲清淨,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修證佛道與弘法事業中去,以自心的解脫無礙去攝受一切有情。
如是獨身的居士,則身居紅塵其行清淨,也與出家無異了。
四 超越
最後,通過修證,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達了世俗、通達了衆生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現象,對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顯現。他非常明白你是怎麼一個人,有怎樣的需求。他自己成爲一片空、一片明朗、一片觀照、一片慈悲,他內在的需要沒有了。到這時他可以超越睡眠、飲食等生理的執著,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的。在超越的同時,他又在這世上做遊戲,來接應衆生,教化衆生。這是第四階段,道的階段。
道的階段,男女都是妙用,也是度生的方式之一,一般人是到不了的。密宗裏的雙修,就是這個階段的産物,這不是可以隨便提倡的境界。
以上四個層次,既可以分開,也可以融和,四個就是一個,這取決于你的智慧,最終這四層次都要超越的。要在波浪中還能清淨,那才是真正的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