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P6

  ..續本文上一頁實心中,意業厭離娑婆生死叁界自他依正二報。總之不善業,必須真實心中舍。若起善叁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善導大師謂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之心,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己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生死,常隨生死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深信若乘彼佛願力,即得往生。

  又深信釋迦牟尼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令人欣慕。又決定深信阿彌陀經中所說,十方恒沙諸佛,所證所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一切行者,于淨土法若生深信,即應一心信受佛語,不惜身命,決定依教奉行。佛令除舍者,即便除舍。佛令奉行者,即便奉行。佛令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是真佛弟子也。

  複次一切淨土行者,但能依照觀經深信力行者,必不誤衆生也。因爲佛是滿足大悲之人,是實語之人。是故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

  按:當時攝論師,依天親菩薩往生論,提出十念往生系別時意之诤。善導大師即指出,不信二尊(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反信菩薩,實非正信。因爲佛所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佛之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依順佛教而修行。永除疑惑錯誤,不被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惑亂,因而退失信心,傾動信心。

  此即針對當時教界,別解異執而言。即今現在,別解異執人士亦複不少。今睹善導之文,應有所警悟也。凡佛弟子,應決定深信,我是具縛凡夫。佛爲叁界導師,大智之人。勿爲露己鋒芒,侮及大聖也。

  或問曰,凡夫之人,智淺障深。若逢解行不同之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明謂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若遇此事,當雲何對治?而堅固自己之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呢?

  善導大師回答說,假使有人多引經論,證明說罪障凡夫不能往生者。應報言,汝雖將經論來證,謂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但我心決定深信,不受汝破。

  我非不信彼諸經論,應知佛說彼經時,處所不同,時間不同,對機不同,利益不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爲韋提希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念佛即得往生。爲此因緣,我今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令汝等百千萬億言不得往生者,不但不能破我信心,反增長成就我往生之信心。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對淨土法門之決定信心。大師決定相信,末法時期,唯有淨土法門,能度罪障深重衆生。其余八萬四千法門,雖然門門皆妙,然于末法時期,非應病之藥也。

  觀經疏複雲,仁者善聽,我今爲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佛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因爲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爲一切所破壞故。

  縱使初地以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雲釋迦牟尼佛,勸勵衆生,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得生極樂國,皆是虛妄不可依信。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複次不爲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因爲若實是菩薩者,終不違背佛教也。

  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牟尼佛所說,贊歎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阿彌陀佛及修余善,回向願生彼淨土,此皆虛妄,不可依信。我雖聞諸佛所說,終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怖畏不得往生彼國。何以故?一佛即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故一佛所製,即一切佛同製。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釋迦牟尼佛贊歎念佛即得往生極樂淨土,十方諸佛亦同贊同勸同證。一佛所化,即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

  如阿彌陀經中說,釋迦牟尼佛贊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亦同贊歎,勸念佛求生也。同時十方恒河沙佛,一時各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釋迦牟尼佛,所說所贊所證。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形壽,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行文至此,不覺慨然長歎!返觀今人,甯信奉凡夫所說,竟違背佛語佛教。能不令人感慨!

  以上所說,是就人立信。以下再講就行立信。

  所謂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正行者,專依諸淨土經而行。例如一心專讀誦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依正二報莊嚴。若禮拜,即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若稱念,便一心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如是名之爲正。

  又如此正行中,複有二種。一者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因爲稱彼佛名,順彼佛願故。余如禮拜讀誦等,即名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如是正助二行,心常親近彼佛憶念彼佛,無有間斷,即名無間修。如果修其它雜行,心即常有間斷。雖亦可回向得生,但總名疏雜之行也。

  叁者回向發願心。所謂回向發願心者,即是將自己過去生,以及現在生,所有身口意業,所修積世出世間一切善根。及隨喜他人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積世出世間善根。悉皆以真實心深信心,回向願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名回向發願心。

  回向發願願生彼國者,必須于決定真實心中回向。必須于決定深信心中回向求生。此心深信,猶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之所動亂破壞。一心直進,不得聞人破壞之語,便生退怯回顧落道之心。

  或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見雜行人等,來相惑亂。妄興種種疑難,謂念佛不得往生。或謂衆生曠劫以來,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雲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得往生彼土無漏無生之國位證不退也?若有人興此疑難,當雲何對治?

  善導大師回答說,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禀識機緣,隨情非一。

  譬如世人眼可見可信者,例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等等。如此等事,皆對待之法可思議之法,尚且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可思議,豈無種種利益也?

  此言佛力不可思議,往生彼國者,系仗佛廣大願力加被,非仗自力所致。故不慮爲曠劫業力羁留也。今人有謂帶業不能往生者,是不知往生系仗佛強大願力所致。豈是自力消業解脫?若單憑自力,當然惑業不盡,不得解脫。縱然菩薩,亦猶有惑業未盡者,何況凡夫?若仗佛願力,當知佛力不可思議也。

  莫執衆生惑業實有,應知罪性本空由心造也。衆生惑業,皆于妄心中虛妄起。若謂惑業實有,此人即落有法。落有法者,概屬凡外。故經雲,一切衆生,皆以有法而入生死。應知一切法無生,無生法焉有帶業不帶業?一切法畢竟空,畢竟空中焉有帶業不帶業?一切法不二,于不二法焉有帶業不帶業?一切法無分別,無分別法焉有帶業不帶業?一切法無所有,無所有法焉有帶業不帶業?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法焉有帶業不帶業?有人入此無生,假名往生也。

  惑業本空,皆是衆生之妄心。心外無一法可得,染淨諸法,唯是一心。佛是大覺慈尊,功德不可思議。以慈悲願力,能轉衆生迷心而爲覺性。故仗佛強大願力,能令衆生帶業往生。所謂帶業往生者,不過令衆生于寶池中,見佛聞法,漸除其妄也。豈真有業可帶哉?故經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善導大師言,所謂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也。故回向有二義,一者回向西方。二者生彼國已,複回入生死,度化衆生。

  故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叁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往生者,無有是處。所以修淨土行求往生者,應發如是叁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九、論九品生

  依觀經所說,往生西方有九品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當時諸師,多依往生人資格,判定九品生之位次。一般多判上品上生人,必須是順忍位菩薩。換句話說,即四五六地菩薩。故觀經疏雲,諸師解者,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七地已來,即指六地言。諸師何故作如是判?以經雲到彼即得無生忍故,所以作如是判。因爲依仁王經,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

  諸師判上品中生人,爲信忍位菩薩,亦即初二叁地菩薩。故觀經疏雲,諸師解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

  諸師判上品下生人,是伏忍位菩薩。伏忍者,即地前叁賢位人。故觀經疏雲,諸師解者,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叁小劫,始入初地故。此叁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若依諸師所判,叁賢位以上之大乘聖人,方得上品叁生。

  何爲種性以上?有五種性,一、習種性。是住位菩薩。二、性種性。是行位菩薩。叁、道種性。是回向位菩薩。四、聖種性。是地位菩薩。五、等覺性。等覺位菩薩。此五種性皆屬因位,第六妙覺佛,則是究竟果位。所謂種性以上,初住已來,即住、行、向,叁賢位菩薩也。

  依諸師解,中品上生者,是叁果小聖。何以知之?因爲經雲,到彼即得阿羅漢故。

  依諸師解,中品中生者,須是內凡。因爲經雲,到彼即得初果須陀洹故。

  小乘法中,以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叁賢位爲外凡。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等四加行,爲內凡。到彼得初果須陀洹,故知是內凡位人。

  依諸師解,中品下生者,是世善凡夫…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