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厭苦求生,而得往生。何以知之?以經雲到彼經一小劫,得阿羅漢故。若依諸師解,中品生人,須是小乘聖人。
依諸師解,下品叁生者,須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爲叁生。如此說來,我輩罪障凡夫,直無往生之分也。
例如當時淨影寺慧遠大師即作此說。淨影慧遠,依往生人之根機,判九品往生。
淨影慧遠認爲,上品叁生者,必須是大乘根機之人。中品叁生,爲小乘根機之人。下品叁生,系大乘始學根機之人。
上品上生者,須是四五六地順忍位菩薩。上品中生者,須是初二叁地信忍位菩薩。上品下生者,須是地前叁賢伏忍位菩薩。其理由便如前文所說。若如此說來,我輩罪障凡夫,便無往生之資格了。
淨影判中品叁生,皆系小乘聖者資格。中品上生,須是聲聞乘叁果聖人。中品中生,須是加行位之內凡。或是小乘叁賢人。中品下生,雖爲世俗凡夫,但須修世善。何以知之?因爲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故知須修世善,始得往生。其余理由,如前所述,如此說來,罪障凡夫,當亦無資格往生。
淨影判下品叁生,須于過去世,曾修大乘。否則亦無資格往生。若如此判,資格太高,我輩罪障凡夫,亦難望往生。
若如此說,觀經佛言爲未來世,被煩惱賊所害之衆生,設此淨土法門。又當作何解釋呢?
然而淨影曾判分淨土爲,一、事淨土。爲凡夫所居。二、相淨土。爲二乘及菩薩所居。叁、真淨土。爲初地以上乃至諸佛所居之土。
淨影複判觀經所說之淨土,屬事淨土。若屬事淨土,當唯凡夫所生。雲何伏忍、信忍、順忍、小聖,亦得往生呢?
所以善導大師,對于淨影慧遠之說,竭力反對。善導大師說,往生西方,非靠自力,所以不論往生者之資格。全仗阿彌陀佛強大願力爲助緣,而得往生。凡夫既生彼國,仗佛力故,即可位登不退,乃至與無生忍位菩薩等。不但與無生忍位菩薩等,甚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人者等覺菩薩也。
是知釋迦世尊,秉大悲心,爲末法時期罪障深重衆生,說此淨土法門。爲度沈溺一切衆生,非爲已得度之菩薩所設。所以淨土法門,系佛爲末法衆生所說,應機之妙教,對症之良藥也。衆生若舍而不由,何緣得度?
觀經疏有破諸師之文曰:
「上言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
此是先破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說。諸師謂上品中生,系初二叁地菩薩。上品上生,系四五六地菩薩。善導大師今破之。
「如華嚴經說,初地以上,七地已來,即是法性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爲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
初信至十信,經一萬大劫。初住至十回向,經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七地,經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經第叁大阿僧祇劫。故曰已經二大阿僧祇劫。
菩薩登初地,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身。故曰即是法性生身。此時菩薩受變易生,已離分段生死。破無明證法性,即分得實報,分證成佛。斯等菩薩既證實報,自在見佛聞法,甚至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何須借韋提希,請問于佛求生西方呢?
證以經文,則知諸師所說錯誤。
以下破諸師上品下生說。諸師謂上品下生者,須是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菩薩。亦即住、行、向,叁賢位之菩薩。觀經疏作如下破斥。
「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者,未必然也。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爲不退,身居生死,不爲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如大品經說,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叁業外加,于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衆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既有斯勝德,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也。」
初住位菩薩,即發無上菩提心,入正定聚。故曰此等菩薩名爲不退。以下破諸師對中品叁生之判。
「次責中輩叁人者。諸師雲中上是叁果者。然此等之人,叁塗永絕,四趣不生,現在雖造罪業,必定不招來報。如佛說言,此四果人,與我同坐解脫床。既有斯功力,更複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然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義同前錯也。以下可知。」
文中僅破中品上生,以例其余。叁果聖者,生四禅五不還天,更不生于欲界。上二界七十二品無明斷盡,便出叁界,成阿羅漢。故曰叁塗永絕,人鬼畜獄四趣不生。現在雖在叁界內,但當來必出叁界,不招來報。
初果即入正定聚,七番生死即得解脫。故文中引佛語言,我與初二叁四果人,同坐解脫床。
以下引經文,再度破斥。
「諸師雲,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者爲叁?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叁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叁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衆,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爲上聖也?然四地七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授手,迎接往生也?」
依觀經經文,上品上生者,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故觀經疏雲,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觀經複雲,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故觀經疏雲,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觀經雲,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故觀經疏雲,叁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觀經雲,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觀經疏雲,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回向願生,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接引往生。
若是四五六地菩薩,何須一日七日之善?又何須阿彌陀佛垂手接引?
觀經疏破諸師上品中生說:「次對上中者,諸師雲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不必受持大乘。雲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回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衆,一時授手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然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
觀經上品中生文曰,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觀經疏解釋謂,不必讀誦者,是或讀或不讀之謂也。
觀經雲,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故觀經疏雲,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然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已分破無明,分證法性身。何待韋提希致請,方得往生呢?
觀經疏破諸師上品下生說雲:「次對上下者。諸師雲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亦信因果,雲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爲亦。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爲正業,更無余善。回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衆一時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證,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衆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若論此位中菩薩力勢,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豈藉韋提爲其請佛。勸生西方極樂國也。」
諸師多判上品下生人,是大乘叁賢位菩薩。但觀經雲,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國。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及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
觀經疏謂亦信因果者,是或信或不信之謂也。由此可知是凡夫人,豈是入正定聚的叁賢菩薩?
同時觀經雲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顯然亦是指發大乘心的凡夫言。觀經疏雲,此叁賢位中菩薩之勢力,十方淨土,隨意往生。何須藉韋提希,代爲請佛,勸請往生西方呢?
即此叁品去時有異,雲何異?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耳?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上生說雲:「次對中輩叁人者。諸師雲中上是小乘叁果者。何故觀經雲,若有衆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衆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何小聖也。」
觀經雲,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求生,即得往生。
依經文看來,明明是指凡夫言。豈得謂爲叁果小乘聖人呢?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中生說雲:「中中者,諸師雲見道已前內凡者。何故觀經雲,受持一日一夜戒,回願往生。命欲終時,見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證,豈得言是內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後,無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回願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若論小聖,去亦無妨。但此觀經,佛爲凡說,不幹聖也。」
觀經雲,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戒香熏修。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眷屬,迎接往生。
善導大師說,若論小乘聖人往生,亦無妨礙。但此觀經,是佛爲凡夫所說,非爲小乘聖人所說。如觀經雲,爲救末法時期被煩惱賊所害之衆生,即是證明也。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下生說雲:「中下者諸師雲小乘內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離者。何故觀經雲,若有衆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