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但是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勸令往生。此人因勸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爲出離故行孝道也。」
觀經雲,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所以觀經疏雲,此是不遇佛不聞法之人。雖行孝養,無求生之心。直至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往生。始回心求往生也。非如諸師所雲,唯修世福,求出離者。
觀經疏破諸師下品上生說雲:「下輩叁人者。諸師雲,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爲叁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將謂不然。何者?此叁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自余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叁塗,未可出也。」
觀經謂下品上生者言,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由是觀之,此人系仗佛力往生。若不遇善友,複無佛力加被,如是惡人,定墮叁塗。豈是大乘始學善根,而得往生者哉。
觀經疏雲:「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欲終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現在其前。當見火時,即遇善知識爲說彼佛國土功德,勸令往生。此人聞已即便見佛,隨化往生。初不遇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觀經雲,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善友爲贊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命欲終時,華上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即得往生。如此看來,此人往生,亦系仗佛悲願成就。非是大乘始學善根,得以成就者。
觀經疏雲:「下下者此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沈。由終遇善,七寶來迎。」
所以細看觀經經文,無論定散二善,或是叁輩九品,皆是佛取滅後,五濁惡世凡夫得生也。如是凡夫,仗佛悲願,即得往生。非是衆生自力,而得往生者。
諸師多以衆生自力往生,故有凡夫不能入報土論。同時將往生人之資格,判得過高。致令淨土法門,功德隱沒。若依諸師所判,我輩罪障凡夫,皆無往生資格。豈不哀哉!
善導大師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中,一再強調說:
「上品上生凡夫等,持戒念佛誦經專,一切時中常勇猛,臨終聖衆自來迎。觀音大勢擎華至,一時接手上金臺。無數化佛菩薩衆,摩頭贊歎隨佛去。一念之間到佛國,即現真容菩薩衆。光明寶林皆說法,當時即悟無生忍。」
于上品中生者贊曰:
「上品中生凡夫等,讀誦念佛專持戒。一日七日俱回向,臨終聖衆皆來現。觀音大勢擎華立,行者即上紫金臺。與千化佛同時贊,從佛須臾入寶池。」
于上品下生者贊曰:
「上品下生凡夫等,深信因果莫生疑。叁業起行多憍慢,單發無上菩提心。回心念念生安樂,終時即見金華至。五百化佛觀音等,一時接手入華中。」
于中品上生者贊曰:
「中品上生凡夫等,偏學聲聞緣覺行,戒定慈悲常勇猛,一心回願生安樂。終時化佛聲聞到,七寶蓮華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身頂,行者自見上華臺。」
于中品中生者贊曰:
「中品中生凡夫等,一日一夜持衆戒,回此戒福善根力,直到彌陀安養國。臨終化佛師僧現,七寶華來行者前,行者見華心踴躍,即上華臺隨佛去。」
于中品下生者贊曰:
「中品下生凡夫等,孝養父母行人(仁)信,臨終遇值善知識,爲說極樂彌陀願。聞說合掌回心向,乘念即到寶池中,百寶蓮華臺上座,七七日後寶華開。」
于下品上生者贊曰: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惡無余善,增長無明但快意,見他修福生非毀。如此愚人難覺悟,良由知識惡緣強,唯知目前貪酒皮(肉),不覺地獄盡抄名。」
于下品中生者贊曰:
「下品中生凡夫等,破戒偷僧起衆罪,邪命說法無慚愧,破戒因果打師僧。如此愚人臨死日,節節酸(酸)疼錐刀刺。地獄猛火皆來逼,當時即值善知識,發大慈悲教念佛,地獄猛火變風涼。天華旋轉隨風落,化佛菩薩乘華上。行者即坐天華上,從佛須臾入寶池。」
于下品下生者贊曰:
「下品下生凡夫等,十惡五逆皆能造,如此愚人多造罪,經曆地獄無窮劫。臨終忽遇善知識,爲說妙法令安隱。刀風解時令忍痛,教令念佛不能念。善友告言專合掌,正念專稱無量壽。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病者身心覺醒悟,眼前即有金華現,金華光明照行者,身心歡喜上華臺,乘華一念至佛國,直入大會佛前池。」
十、會通別時意
當時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傳譯中國。佛陀扇多,真谛,玄奘大師等,均有譯本。世親菩薩有攝大乘論釋,亦有譯本在我國。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中曾說:「複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尊教,應隨決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說,昔是時中,我名毗婆屍,久已成佛。二、別時意。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于無上菩提不更退墮。複有說言,由唯發願于安樂國土,得往彼受生。叁、別義意。譬如有說,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數諸佛,于大乘法義得生覺了。四、衆生樂欲意。譬如如來先爲一人贊歎布施,後還毀呰。如施戒及余修亦爾。」
無著菩薩于「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均曾提到別時意。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說:「別時意者,如佛說,若人願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往生故如是說。」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亦說:「有四種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一、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叁、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樂欲意趣。」
世親菩薩爲攝論作釋,均有流傳。于是諸賢多謂凡夫往生西方,不能當生成辦,而是別時意趣。以致隋代以後,淨土法門頗受妨礙。甚至有人,放棄西方淨土不修者。此與凡夫不能生報土論,頗有關系。一般認爲彌陀淨土是報土,凡夫沒有資格往生報土。所以觀經等所說,凡夫往生極樂,是佛方便說,說往生者僅是種因,實際上是別時意。此說一出,致令淨土法門,濟拔末世衆生之功德,爲之隱沒。
直至善導大師出,倡凡夫仗佛願力得生報土。凡夫生彌陀淨土者,系仗佛強大願力所致。于是諸家信服,衆說爲之消沈。而求生淨土行者,得以再度振奮。
觀疏卷一,會通別時意說:「會通別時意者。即有其二,一論雲,如人念多寶佛,即于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豈將念佛一行,即望成者,無有是處。雖言未證,萬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我于佛法叁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叁昧。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雖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問曰,若爾者,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亦應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別?答曰,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果。經中稱佛,爲簡異九十五種外道。然外道之中都無稱佛之人,但使稱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攝,故言已竟。」
當知我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是成佛。而是厭離娑婆,去作極樂國的衆生。不過彼國衆生,以仗佛願力故,無有諸苦,但受衆樂。同時仗佛願力,得不退轉。
觀經疏接著說:「二論中說雲,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錢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聲稱佛,亦複如是。但與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爲當來凡夫,欲令舍惡稱佛,诳言◇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
善導大師指出,攝論言唯發願者,往生彼國是別時意。而諸家竟錯引觀經下品下生,十聲稱佛,即是別時意。彼不知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後文另有詳解。
以一錢得成千錢,是言譬喻以一錢爲資本,經營生息,而獲千錢之利,非一日之功也。十聲稱佛是別時意,亦複如是。
觀經疏言:「何故阿彌陀經雲,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言護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稱佛之名也。今既有斯聖教以爲明證,未審今時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將妄語。苦哉!奈劇能出如此不忍之言。雖然,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甯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爲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誤他也。」
引阿彌陀經一日乃至七日,稱佛名號,一心願生,臨命終時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有十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而作證明。
阿彌陀經系佛言佛教,而今人卻之不信。反信受凡小之論,誠令人感慨。善導大師感慨地說,甯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爲指南。良以諸菩薩猶信受佛語,末世衆生豈可顛倒執著!
觀經疏繼雲:「雲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