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論中但言發願,不論有行。問曰,何故不論?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論。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爲皆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問曰。願意雲何乃言不生?答曰。聞他說言西方快樂,不可思議,即作願言,我亦願生。此語已,更不相續,故名願也。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謂,求往生者,必須行願具足。行即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願即願生西方,願見彌陀。如果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攝論雲,唯發願于安樂國土者,是虛願也,故不得即生。
由是可知,修淨生行者,必須信願行具足方能成辦。深信以導願,力行以成願。如是方得往生西方。徒自念佛,不知發願求生,不得往生。虛發其願,而無力行之功,亦不得往生。行願具足,定生西方寶池之中。
願心一發,即應念佛相續不斷也。觀經下品下生人,十稱佛名,即是十願十行具足。何以故?口稱「南無」時,即是發願求生。因爲南無即是歸命的意思,而歸命即是回向發願之義。口稱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所以稱佛名時,即是行願具足。故知攝論師,謂下品下生十稱佛名往生者,是別時意,乃錯引經文也。
最後觀經疏雲:「又來論中稱多寶佛,爲求佛果即是正報。下唯發願,求生淨土即是依報。一正一依。豈得相似?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克。依報易求,所以一願之心未入。雖然,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爲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衆生。豈非易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義,取信之者懷疑。要引聖教來明,欲使聞之者方能遣惑。」
善導大師,分別論,誦持多寶佛名,及與唯發願于安樂國土,二者之間有所不同。攝論雲,別時意者,如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于無上菩提不更退墮。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于安樂國土,得往彼受生。無上菩提是爲佛果,即是正報。往生淨土,是爲依報。正報難期,佛果非易。所以僅憑一行(念佛)精進,未能成辦。然依報易求,行願具足即可成辦。但是僅憑虛願,亦未得入。
大師並舉例說明,依報者,猶如邊方之人,投化中國則易。正報者果位,猶人民期爲國主則難。往生西方極樂國者,猶邊方之投化也。故行願具足,上盡形壽,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由此可知,十聲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者,與稱念多寶佛名者不同,不可一概而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是歸投依靠阿彌陀佛而爲衆生。不過西方國土,依報殊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在度衆生,故生願佛願相應,即得往生。而稱念多寶佛名,于無上佛果,得不退轉,應是別時意也。
然生極樂國者,要須行願具足。如果僅憑發虛願,而無力行相續,亦不得即生也。
十一、簡介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
善導大師之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系依經而立。依觀經明觀佛叁昧法,依般舟經明念佛叁昧法,依經明入道場念佛叁昧法,依經明道場內忏悔發願法。
依觀經明觀佛叁昧法略謂,觀阿彌陀佛相好光明身金色,常住意向西。
行者欲坐,須結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與外齊,右足安左髀上與外齊。右手安左掌中,二大指相觸。端身正坐,合口閉目,似開不開,似合不合。觀佛之法,皆依觀經。
如果行人得見淨土中事,若見但自知,不得向人說。若說即大有罪,橫招惡病短命之報。
又行者欲生淨土,唯須持戒念佛誦彌陀經。日別十五遍,二年得一萬。日別叁十遍,一年得一萬。日別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贊淨土莊嚴事。大須精進,或得叁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
依般舟叁昧經明念佛叁昧法。般舟叁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叁昧法。出般舟叁昧經。
行品雲,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發許,是定意法名爲菩薩超衆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癢
勿念饑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熱
勿念苦 勿念樂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命 勿念壽
勿念貧 勿念富 勿念貴 勿念賤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長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醜
勿念惡 勿念善 勿念瞋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經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識
勿念斷 勿念著 勿念空 勿念實
勿念輕 勿念重 勿念難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淺 勿念廣 勿念狹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親 勿念 勿念憎 勿念愛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敗
勿念清 勿念濁 斷諸念 一期念
意勿亂 常精進 勿歲計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獨處 勿聚會 避惡人 近善友
親明師 視如佛 執其志 常柔弱
觀平等 于一切 避鄉裏 遠親族
棄愛欲 履清淨 行無爲 斷諸欲
舍亂意 習定行 學文慧 必如禅
除叁穢 去六入 絕淫色 離衆愛
勿貪財 多畜積 食知足 勿貪味
衆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飾
勿調戲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貢高
若說經 當如法 了身本 由如幻
勿受陰 勿入界 陰如賊 四如蛇
爲無常 爲恍忽 無常主 了本無
因緣會 因緣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貧窮 濟不還
是爲定 菩薩行 至要慧 超衆行」
此一段經文,世尊于般舟叁昧經中,爲跋跎和菩薩所說。即般舟叁昧也。般舟叁昧,能如法修者,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般舟叁昧以念佛爲主,善導大師甚爲重視。
于經中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叁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萬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須摩提者,即西方極樂世界也。
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是四衆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四衆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以上明念佛叁昧之法,以下明啓建叁昧道場。所謂叁昧道場,即善導大師之佛七規範也。
欲入叁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灑。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叁日,或從二十叁日至叁十日。
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于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粗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于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
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
于道場內不得交頭竊語。晝夜或叁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忏悔一生已來身口意業所造衆罪。忏悔竟,還依法念佛。
所見境界,不得辄說。善者自知,惡者忏悔。酒肉五辛誓發願,手不捉口不吃。若違此語,即願身口俱著惡瘡。或願誦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別念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遍、叁十遍。任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
善導大師對于臨命終時,亦有明確的開示。善導雲: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叁昧法,正當身心,回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衆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爲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衆應念現前。」
又行者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靠近。若向病人邊,病人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叁惡道。
依經明五種增上緣。善導大師,依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阿彌陀經,般舟叁昧經,十往生經,淨土叁昧經等,明五種增上緣。一滅罪增上緣,二護念得長命增上緣,叁見佛增上緣,四攝生增上緣,五證生增上緣。
言滅罪增上緣者,即如觀經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惡重罪,其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一聲,即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即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如下品中生人,一生具造佛法中罪,破齋破戒,食用佛法僧物,不生慚愧。其人得病欲死,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爲說彌陀佛身相功德國土莊嚴。罪人聞已,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即滅。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如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極重之罪,經曆地獄受苦無窮。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于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若有人,依觀經等畫造淨土莊嚴變。日夜觀想寶地者,現生念念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淨土莊嚴變者,畫造淨土莊嚴變相圖也。
又依經畫變。觀想寶樹寶池寶樓莊嚴者,現生除滅無量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又依華座莊嚴觀日夜觀想者。現生念念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