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P8

  ..续本文上一页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观经云,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所以观经疏云,此是不遇佛不闻法之人。虽行孝养,无求生之心。直至临终遇善知识,劝令往生。始回心求往生也。非如诸师所云,唯修世福,求出离者。

  观经疏破诸师下品上生说云:「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

  观经谓下品上生者言,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由是观之,此人系仗佛力往生。若不遇善友,复无佛力加被,如是恶人,定堕三涂。岂是大乘始学善根,而得往生者哉。

  观经疏云:「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观经云,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善友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命欲终时,华上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即得往生。如此看来,此人往生,亦系仗佛悲愿成就。非是大乘始学善根,得以成就者。

  观经疏云:「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

  所以细看观经经文,无论定散二善,或是三辈九品,皆是佛取灭后,五浊恶世凡夫得生也。如是凡夫,仗佛悲愿,即得往生。非是众生自力,而得往生者。

  诸师多以众生自力往生,故有凡夫不能入报土论。同时将往生人之资格,判得过高。致令净土法门,功德隐没。若依诸师所判,我辈罪障凡夫,皆无往生资格。岂不哀哉!

  善导大师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一再强调说:

  「上品上生凡夫等,持戒念佛诵经专,一切时中常勇猛,临终圣众自来迎。观音大势擎华至,一时接手上金台。无数化佛菩萨众,摩头赞叹随佛去。一念之间到佛国,即现真容菩萨众。光明宝林皆说法,当时即悟无生忍。」

  于上品中生者赞曰:

  「上品中生凡夫等,读诵念佛专持戒。一日七日俱回向,临终圣众皆来现。观音大势擎华立,行者即上紫金台。与千化佛同时赞,从佛须臾入宝池。」

  于上品下生者赞曰:

  「上品下生凡夫等,深信因果莫生疑。三业起行多憍慢,单发无上菩提心。回心念念生安乐,终时即见金华至。五百化佛观音等,一时接手入华中。」

  于中品上生者赞曰:

  「中品上生凡夫等,偏学声闻缘觉行,戒定慈悲常勇猛,一心回愿生安乐。终时化佛声闻到,七宝莲华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身顶,行者自见上华台。」

  于中品中生者赞曰:

  「中品中生凡夫等,一日一夜持众戒,回此戒福善根力,直到弥陀安养国。临终化佛师僧现,七宝华来行者前,行者见华心踊跃,即上华台随佛去。」

  于中品下生者赞曰:

  「中品下生凡夫等,孝养父母行人(仁)信,临终遇值善知识,为说极乐弥陀愿。闻说合掌回心向,乘念即到宝池中,百宝莲华台上座,七七日后宝华开。」

  于下品上生者赞曰: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恶无余善,增长无明但快意,见他修福生非毁。如此愚人难觉悟,良由知识恶缘强,唯知目前贪酒皮(肉),不觉地狱尽抄名。」

  于下品中生者赞曰:

  「下品中生凡夫等,破戒偷僧起众罪,邪命说法无惭愧,破戒因果打师僧。如此愚人临死日,节节酸(酸)疼锥刀刺。地狱猛火皆来逼,当时即值善知识,发大慈悲教念佛,地狱猛火变风凉。天华旋转随风落,化佛菩萨乘华上。行者即坐天华上,从佛须臾入宝池。」

  于下品下生者赞曰:

  「下品下生凡夫等,十恶五逆皆能造,如此愚人多造罪,经历地狱无穷劫。临终忽遇善知识,为说妙法令安隐。刀风解时令忍痛,教令念佛不能念。善友告言专合掌,正念专称无量寿。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病者身心觉醒悟,眼前即有金华现,金华光明照行者,身心欢喜上华台,乘华一念至佛国,直入大会佛前池。」

  十、会通别时意

  当时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传译中国。佛陀扇多,真谛,玄奘大师等,均有译本。世亲菩萨有摄大乘论释,亦有译本在我国。

  无著菩萨摄大乘论中曾说:「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尊教,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久已成佛。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国土,得往彼受生。三、别义意。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数诸佛,于大乘法义得生觉了。四、众生乐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呰。如施戒及余修亦尔。」

  无著菩萨于「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均曾提到别时意。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说:「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别时往生故如是说。」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亦说:「有四种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乐欲意趣。」

  世亲菩萨为摄论作释,均有流传。于是诸贤多谓凡夫往生西方,不能当生成办,而是别时意趣。以致隋代以后,净土法门颇受妨碍。甚至有人,放弃西方净土不修者。此与凡夫不能生报土论,颇有关系。一般认为弥陀净土是报土,凡夫没有资格往生报土。所以观经等所说,凡夫往生极乐,是佛方便说,说往生者仅是种因,实际上是别时意。此说一出,致令净土法门,济拔末世众生之功德,为之隐没。

  直至善导大师出,倡凡夫仗佛愿力得生报土。凡夫生弥陀净土者,系仗佛强大愿力所致。于是诸家信服,众说为之消沉。而求生净土行者,得以再度振奋。

  观疏卷一,会通别时意说:「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当知我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非是成佛。而是厌离娑婆,去作极乐国的众生。不过彼国众生,以仗佛愿力故,无有诸苦,但受众乐。同时仗佛愿力,得不退转。

  观经疏接着说:「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善导大师指出,摄论言唯发愿者,往生彼国是别时意。而诸家竟错引观经下品下生,十声称佛,即是别时意。彼不知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后文另有详解。

  以一钱得成千钱,是言譬喻以一钱为资本,经营生息,而获千钱之利,非一日之功也。十声称佛是别时意,亦复如是。

  观经疏言:「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引阿弥陀经一日乃至七日,称佛名号,一心愿生,临命终时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有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而作证明。

  阿弥陀经系佛言佛教,而今人却之不信。反信受凡小之论,诚令人感慨。善导大师感慨地说,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良以诸菩萨犹信受佛语,末世众生岂可颠倒执着!

  观经疏继云:「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