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P7

  ..续本文上一页,由厌苦求生,而得往生。何以知之?以经云到彼经一小劫,得阿罗汉故。若依诸师解,中品生人,须是小乘圣人。

  依诸师解,下品三生者,须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生。如此说来,我辈罪障凡夫,直无往生之分也。

  例如当时净影寺慧远大师即作此说。净影慧远,依往生人之根机,判九品往生。

  净影慧远认为,上品三生者,必须是大乘根机之人。中品三生,为小乘根机之人。下品三生,系大乘始学根机之人。

  上品上生者,须是四五六地顺忍位菩萨。上品中生者,须是初二三地信忍位菩萨。上品下生者,须是地前三贤伏忍位菩萨。其理由便如前文所说。若如此说来,我辈罪障凡夫,便无往生之资格了。

  净影判中品三生,皆系小乘圣者资格。中品上生,须是声闻乘三果圣人。中品中生,须是加行位之内凡。或是小乘三贤人。中品下生,虽为世俗凡夫,但须修世善。何以知之?因为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故知须修世善,始得往生。其余理由,如前所述,如此说来,罪障凡夫,当亦无资格往生。

  净影判下品三生,须于过去世,曾修大乘。否则亦无资格往生。若如此判,资格太高,我辈罪障凡夫,亦难望往生。

  若如此说,观经佛言为未来世,被烦恼贼所害之众生,设此净土法门。又当作何解释呢?

  然而净影曾判分净土为,一、事净土。为凡夫所居。二、相净土。为二乘及菩萨所居。三、真净土。为初地以上乃至诸佛所居之土。

  净影复判观经所说之净土,属事净土。若属事净土,当唯凡夫所生。云何伏忍、信忍、顺忍、小圣,亦得往生呢?

  所以善导大师,对于净影慧远之说,竭力反对。善导大师说,往生西方,非靠自力,所以不论往生者之资格。全仗阿弥陀佛强大愿力为助缘,而得往生。凡夫既生彼国,仗佛力故,即可位登不退,乃至与无生忍位菩萨等。不但与无生忍位菩萨等,甚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人者等觉菩萨也。

  是知释迦世尊,秉大悲心,为末法时期罪障深重众生,说此净土法门。为度沉溺一切众生,非为已得度之菩萨所设。所以净土法门,系佛为末法众生所说,应机之妙教,对症之良药也。众生若舍而不由,何缘得度?

  观经疏有破诸师之文曰:

  「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

  此是先破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说。诸师谓上品中生,系初二三地菩萨。上品上生,系四五六地菩萨。善导大师今破之。

  「如华严经说,初地以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

  初信至十信,经一万大劫。初住至十回向,经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七地,经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经第三大阿僧祇劫。故曰已经二大阿僧祇劫。

  菩萨登初地,即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身。故曰即是法性生身。此时菩萨受变易生,已离分段生死。破无明证法性,即分得实报,分证成佛。斯等菩萨既证实报,自在见佛闻法,甚至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何须借韦提希,请问于佛求生西方呢?

  证以经文,则知诸师所说错误。

  以下破诸师上品下生说。诸师谓上品下生者,须是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菩萨。亦即住、行、向,三贤位之菩萨。观经疏作如下破斥。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

  初住位菩萨,即发无上菩提心,入正定聚。故曰此等菩萨名为不退。以下破诸师对中品三生之判。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文中仅破中品上生,以例其余。三果圣者,生四禅五不还天,更不生于欲界。上二界七十二品无明断尽,便出三界,成阿罗汉。故曰三涂永绝,人鬼畜狱四趣不生。现在虽在三界内,但当来必出三界,不招来报。

  初果即入正定聚,七番生死即得解脱。故文中引佛语言,我与初二三四果人,同坐解脱床。

  以下引经文,再度破斥。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为上圣也?然四地七地以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依观经经文,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故观经疏云,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观经复云,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故观经疏云,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观经云,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故观经疏云,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观经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观经疏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回向愿生,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接引往生。

  若是四五六地菩萨,何须一日七日之善?又何须阿弥陀佛垂手接引?

  观经疏破诸师上品中生说:「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

  观经上品中生文曰,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观经疏解释谓,不必读诵者,是或读或不读之谓也。

  观经云,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故观经疏云,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然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已分破无明,分证法性身。何待韦提希致请,方得往生呢?

  观经疏破诸师上品下生说云:「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

  诸师多判上品下生人,是大乘三贤位菩萨。但观经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及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观经疏谓亦信因果者,是或信或不信之谓也。由此可知是凡夫人,岂是入正定聚的三贤菩萨?

  同时观经云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显然亦是指发大乘心的凡夫言。观经疏云,此三贤位中菩萨之势力,十方净土,随意往生。何须藉韦提希,代为请佛,劝请往生西方呢?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观经疏破诸师中品上生说云:「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观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求生,即得往生。

  依经文看来,明明是指凡夫言。岂得谓为三果小乘圣人呢?

  观经疏破诸师中品中生说云:「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观经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戒香熏修。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迎接往生。

  善导大师说,若论小乘圣人往生,亦无妨碍。但此观经,是佛为凡夫所说,非为小乘圣人所说。如观经云,为救末法时期被烦恼贼所害之众生,即是证明也。

  观经疏破诸师中品下生说云:「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