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依經觀想象觀,真身觀,觀音勢至等觀。現生于念念中除滅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如上所引經證,皆是現生滅罪增上緣。以下複引經證,護念增上緣。
如觀經第十二觀中說雲,若有人,一切時處,日夜至心觀想彌陀淨土二報莊嚴,若見不見,無量壽佛化作無數化佛,觀音大勢至亦作無數化身,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觀經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護。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第九真身觀說雲,彌陀佛金色身毫相光明遍照十方衆生。身毛孔光,亦遍照衆生。圓光亦遍照衆生。八萬四千相好等光亦遍照衆生。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此即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十往生經說,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隱,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說,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般舟叁昧經行品中說雲,佛告跋陀和,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場內,舍諸緣事除去睡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或一日叁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盡一生。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叁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白諸行者,但欲今生日夜相續專念彌陀佛,專誦彌陀經,稱揚禮贊淨土聖衆莊嚴願生者,日別誦經十五遍,二十叁十遍已上者,或誦四十五十百遍已上者,願滿十萬遍。又稱揚禮贊彌陀淨土依正二報莊嚴。又除入叁昧道場,日別念彌陀佛一萬,畢命相續者。即蒙彌陀加念,得除罪障,又蒙佛與聖衆常來護念。既蒙護念,即得延年轉壽長命安樂。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以下複引經證,見佛叁昧增上緣。
即如觀經說雲,摩竭提國王夫人名韋提希,每在宮內願常見佛。遙向耆崛山悲泣敬禮,佛遙知念,即于耆山沒王宮出現。夫人已舉頭即見世尊,身紫金色,坐寶蓮華。目連阿難立侍左右,釋梵臨空散華供養。夫人見佛,舉身投地號泣,向佛求哀忏悔。唯願如來教我觀于業處。又如此經證,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叁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言叁力者。即如般舟叁昧經說雲,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叁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叁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故名見佛叁昧增上緣。
問曰。夫人福力強勝,蒙佛加念故見佛。末法衆生罪愆深重,何由得與夫人同例?答曰。佛是叁達聖人,六通無障,觀機備教,不擇淺深。但使歸誠,何疑不見。即如觀經下說雲,佛贊韋提,快問此事,阿難受持廣爲多衆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以佛願力故,見彼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叁力外加故得見佛。故名見佛淨土叁昧增上緣。
見佛叁昧增上緣,略引至此。讀者若欲詳覽,請閱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
以下介紹攝生增上緣。攝生增上緣者,言以阿彌陀佛願力攝受,便得往生也。簡非衆生自力,得往生者。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佛言,若我成佛,十方衆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是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願力攝得往生。故名攝生增上緣。
又此經上卷雲,若有衆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爲增上緣。即爲證也,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此經下卷初雲,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盡得往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觀經第十一觀及下九品,皆是佛自說,修定散二善行人命終時,一一盡是彌陀世尊自與聖衆華臺授手迎接往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四紙彌陀經中說,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佛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即爲證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四十八願中說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我不與大衆現其前者,不取正覺。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下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計念我國,至心回向願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最後言證生增上緣。證生增上緣者,釋迦牟尼世尊,保證往生也。
如觀經雲,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爲汝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由此經文證明,佛攝未來世一切凡夫,得往生西方極樂國土。淨土法門,非爲一切菩薩賢聖所設也。當然菩薩賢聖求生淨土,亦屬無妨。然佛秉濟世大悲,爲度末法時期罪苦衆生,特設此淨土法門也。此爲釋迦牟尼佛,親作保證,故名證生增上緣。
又如觀經九品雲,一一品中所告衆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五濁凡夫,遇善知識,勸令生信,持戒念佛誦經禮贊,決定往生。以佛願力盡得往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雲,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叁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爲凡夫作證。罪滅得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以上五種增上緣義,文廣不及備引。僅略述梗概如是。
善導大師,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中述及,有不信是淨土法門者,所得之罪報,引經說明于下。
問曰。釋迦出現,爲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叁塗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彌陀佛國。諸經頓教文義曆然,今乃有人,公然不信共相誹毀者。未知此人現生及死後得何罪報?具引佛經與其作證,令生改悔,信佛大乘,回生淨土,即爲利益也。
善導大師回答說:
「今直引佛經以爲明證。即如十往生經雲,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爲度一切衆生,應當受持是經。佛又告山海慧,是經名爲觀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叁昧經。亦名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衆生經,如是受持。衆生未有念佛叁昧緣者,是經能與作開大叁昧門。是經能與衆生閉地獄門。是經能與衆生除害人惡鬼殄滅。四向悉皆安隱。佛告山海慧。如我所說,其義如是。
山海慧白佛言,未來衆生多有誹謗,如是之人于後雲何?佛言。于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若男若女,見有讀誦是經,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緣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得諸惡重病,身根不具。或得聾病盲病失陰病鬼魅邪狂風冷熱痔水腫失心。如是等諸惡重病,世世在身。如是受苦,坐臥不安。大小便利,亦皆不通。求生求死,不得。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或時死後,墮于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謗是經故得罪如是。或時得出,生在人中,作牛馬豬羊,爲人所殺,受大苦惱,爲謗是經故。後得人身,常生下賤,百千萬世不得自在,百千萬世不見叁寶名字,爲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彼此不敬是經,墮于地獄。彼此敬重,得正解脫。往生阿彌陀佛國。」
若有人信受佛語依教奉行,則得大利益。如或問曰:
「若佛滅後一切善惡凡夫,發菩提心願生彌陀佛國者,日夜計心,畢此一生,稱觀禮贊香華供養阿彌陀佛及觀音聖衆淨土莊嚴。念念觀想,叁昧或成未成者,現生得何功德,具引佛經以爲明證,欲令修學行人歡喜愛樂信受奉行。」
善導大師贊歎曰:「快問斯義。即是閉絕六道生死之因行,永開常樂淨土之要門也。非直彌陀稱願,亦乃諸佛普皆同慶。今依經具答者,即如般舟叁昧經說,佛告拔陀和菩薩,于是念佛叁昧中,有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助其歡喜。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佛告跋陀和,是念阿彌陀佛叁昧,四事助歡喜,我于是叁昧中,說其少喻比校念佛功德。譬如人壽百歲,亦生即能行走至老,過于疾風。有人能計其道裏以不?跋陀和言,無能計者。佛言。我故語汝及諸菩薩等,若善男子女人取是人行處著滿中珍寶,以用布施,所得功德不如有人聞是念阿彌陀佛叁昧,四事供養助歡喜功德。過上布施者,千萬億倍,亦非比校。
佛言。乃往久遠不可計阿僧祇劫有佛,號曰私诃提。國名跋陀和,有轉輪王,名曰斯笒。往至佛所。佛知王意,即爲說是念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王聞歡喜,即持種種珍寶以散佛上。王自願言,持是功德,令十方人天皆得安穩。佛言。其王終後,還自生其家作太子也,名梵摩達。時有比丘,名曰珍寶,常爲四部弟子說是念佛叁昧。時王聞之,四事助歡喜。即以寶物散比丘上,又持衣服以供養之。王與千人于比丘所出家,求學是念佛叁昧,常與千人共承事其師。經八千歲,日夜無懈。唯得一度聞是念佛叁昧,即入高明智。卻後更見六萬八千諸佛,于一一佛所。皆聞是念佛叁昧,得成佛果。佛言。若人百裏千裏四千裏。欲聞是念佛叁昧,必往求之,何況近而不求學者。」
睹斯經文,乃知叁世諸佛皆由持此念佛叁昧,而成無上覺,衆生何可不信而失大利?如今方信,念佛叁昧乃叁昧王也。
「問曰,准依佛教,精勤苦行,日夜六時禮念行道,觀想轉誦,齋戒一心,厭患生死,畏叁塗苦,畢此一形,誓生淨土彌陀佛國者。又恐殘殃不盡,現與十惡相應,覺有斯障者,雲何除滅?具引佛經,示其方法。
答曰,依佛經答者,即如觀佛叁昧海經說,佛爲父王及諸大衆說,過去有佛,名曰空王,像法住世時有四比丘。破戒犯重,時空王佛于夜空中,出聲告四比丘言,汝之所犯名不可救,欲滅罪者,可入我塔中,觀我形像,至心忏悔,可滅此罪。時四比丘萬事俱舍,一心奉教,入塔于佛像前自撲忏悔。如大山崩,婉轉于地,號哭向佛,日夜相續,至死爲期。舍命已後,得生空王佛國。」
經雲此四比丘,現均已成佛。東方成佛者,名阿閦鞞。南方成佛者,名曰寶相。西方成佛者,名阿彌陀。北方成佛者,名微妙聲。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終
偉哉善導
寫完本書以後,對善導大師興起無比的敬仰。隋唐時期,受攝論的影響,淨土法門日趨沒落。如果沒有大師力排衆議,獨彰聖旨。能否有今日的淨土法門,實不敢想象。
大師持戒念佛,精進不懈。尤其信心堅定,無間無雜。皆是後世淨土行者的楷模。我們若能效法大師于萬一,定能往生極樂國土。
筆者鈍根劣智,爲文簡略,挂一漏萬。除向讀者致歉外,並向善導大師求哀忏悔!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