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指應身如來。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以下開始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經分爲信、解、行、證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開示無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廣無住以開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第二十五分至叁十一分半是圓滿無住以成證。脈絡分明,層次井然,經中都有語句可作證。所謂“菩薩摩诃薩”,翻爲大菩薩,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大乘心的覺有情的人。佛教導說,一切大菩薩應當這樣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包括卵、胎、濕、化。其中依水濕而生的叫濕生,有些小蟲,也是依濕而生。諸天與地獄是無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蟲脫皮而生,也屬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衆生。“若無色”,指無色界的衆生,也指滅色歸空的空無邊處天衆生。“若有想”,指以識想爲命的識無邊處天衆生。“若無想”,指伏住六、七兩識的無所有處天衆生。“若非有想非無想”,指八識似轉未轉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衆生。佛告須菩提,所有這十大類衆生,我都叫他們入于無明已斷,迷惑已盡,二種生死(分段和變易生死)已了的“無余涅槃”。但雖然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際上我沒有滅度他們,因爲離相度生,並不執著于能度所度;而且衆生本具佛性,實際上是自性自度。這是爲什麽呢?因爲菩薩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別的“衆生相”,有執著不舍的“壽者相”,就不成爲菩薩了。 "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還有,須菩提,菩薩修行布施時,對于六塵諸法,應無所住著;也就是說不住著于色、聲、香、味、觸、法上去行布施。須菩提,菩薩應這樣不住相布施。爲什麽呢?菩薩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須菩提,你以爲怎樣,東方虛空可思量嗎?須菩提說: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說,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嗎?須菩提亦說,不可思量的呀!佛說,菩薩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廣大亦象這樣不可思量!佛告誡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此離相布施,無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來。經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不正是四維空間的描述嗎?現在科學家,叫虛空的長、寬、高,叫叁維空間,在叁維空間的坐標上,加上時間,時空互相聯系,就構成“四維空間連續區”,空間維數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議。《金剛經》到這裏,已把離相度生、無住行施的道理講清楚,故佛說:“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詳細發揮離相、無住的妙旨。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的意思怎樣,是否可以把衆生身相就認爲是法身如來呢?須菩提說,那是不可以的,爲什麽呢?如來所說的是衆生身相,並非法身、實相。佛便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爲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條件具備就産生了“緣起”現象;既是“緣起”,還是生滅的。但在緣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見到法身如來。這樣迷時性相不同,悟時性相不二。如鏡顯人影時,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所以《楞嚴經》說:色身、虛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對佛說,可曾有衆生,聽到這樣言說、章句,生起真實信心嗎?佛就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說。如來涅槃以後,“後五百歲”(即末法一萬年中的最初五百年),還有持戒修福的人,對于所說離相度生、無住行施、非相見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爲實。我們知道,戒是定慧基礎,福是修行資糧,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果聽到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淨心的,如來能以五眼六通,盡知盡見,能得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的福德。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衆生,已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相”。慧徹叁空,功圓諸行。如果這些衆生,取執“我相”,就著“我執四相”;如果取執“法相”,就著“法執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執四相”。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因此不應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兩空以後,也不應取著“非法相”。正因爲遠離“四相”,自心才能清淨。所以我常說,比丘們知我說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業若盡,“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之空。這裏“法”即是有爲法,“非法”是無爲法,兩邊不著,正是朗然大覺呀! "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上面講到一切皆不應取,爲什麽如來還得要說法呢
爲了防止這個疑問,佛就設問,如來是否得無上菩提,是否有所說法
須菩提說:根據我的理解,所謂"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是個對待的假名,是無有定法的;而且是對機說法,應病與藥,也無有一定的法則可說.爲什麽呢
如來所說的法,本來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說,非有非空.爲什麽這樣說呢
因爲一切聖賢都依止"無爲法"修心,究竟無智亦無所得,但境界卻有高低的差別.如按別教說: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叁賢位,有的證入十地的十聖位;從圓教說,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證等于一切證,是初後不二,解行俱頓的.但從破惑來說,圓教是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破四十二品無明而成妙覺。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是第一次較量持經的功德。所謂叁千大千世界,是以須彌山爲中心;周圍有四大部洲,有一個太陽和月亮,合起來成爲一個“小世界”,大略相當于一個太陽系。一千個小世界,名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稱“叁千大千世界”。據現代天文學說明,我們所看到的銀河系,有各種類型的恒星1,000億顆以上,宇宙中還有許多超級銀河系。真是世界無盡,衆生無盡。佛對須菩提說,用充滿叁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須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爲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說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說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無量,按福德事相說,所以如來說福德多。佛說,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實踐經中“四句偈”,且能爲他人講說,其福德能勝過七寶布施。爲什麼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從此經所出。所謂此經,不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爲可由文字起觀照,而達實相,更主要的是領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妙理!這裏所謂“四句偈”並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剛經》,能正確解釋它,都可算是“四句偈”。佛說《金剛經》處處隨立隨掃,所以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義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