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r">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以爲怎樣?能否作我得須陀洹果之念呢?須菩提說,不可以的。這是因爲須陀洹雖斷叁界見惑盡,入小乘見道位,名爲“入” 聖人之“流”,但實際上,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並無所入,不起分別和貪著之念,假名叫須陀洹。佛又問,那末已斷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須菩提也說,不可以的。因爲斯陀含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實無往來,不執著于往來之相,假名爲“一來”。佛又問,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須菩提說,也是不可以的。因爲阿那含雖已斷欲界後叁品思惑,稱爲“不來”,而不執著于不來欲界之相,假名爲“不來”。佛又問,那末阿羅漢能否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呢?須菩提也說,不可以的。因爲阿羅漢雖已斷叁界見思煩惱,所以譯爲殺賊、應供和無生。既是無生,還有什麽實在之法可得。若阿羅漢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便著了我執四相。怎麽能得阿羅漢道呢?世尊呀!你說我得無诤叁昧,是得無诤叁昧人中的第一人。還贊歎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作“我是離欲阿羅漢”之念。因爲我若作我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世尊便不說須菩提是樂于寂靜的行者。由于實無所得,才叫須菩提是樂于寂靜行的。以上叁種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稱四果爲“阿羅漢道”,也就是近于佛的覺道。“無诤叁昧”就是不生诤論,不說是非長短的無诤正定。“離欲”即斷除財、色、名、食、睡的五欲,沒有一切欲念,不僅是指淫欲的。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須菩提,你以爲怎樣,如來昔在燃燈佛處,是否獲得了授記成佛之菩提法呢?須菩提明確地回答:“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這是授記成佛亦無所住。佛再問:你以爲怎樣,菩薩是否廣修六度萬行,來莊嚴自性佛土呢?不是這樣,世尊,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須菩提以叁谛道理來回答:“莊嚴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還須任運莊嚴;“即非莊嚴”是真谛,不住于莊嚴之相;“是名莊嚴”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會歸于中道第一義谛。所以這叁句話,可以用真俗中叁谛來融通。這是莊嚴佛土無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觀。佛告訴須菩提,所以大菩薩們應生這樣的清淨心,不應住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上生出妄心,應該無所住著,而生清淨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經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證內容。應無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當年惠能在五祖處,叁更入室,聽五祖說《金剛經》,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時,惠能言下大悟,說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便傳頓教及衣缽,成爲禅宗第六代祖師。所以此語我們必須精心體會。如果不出生清淨之心,便斷滅了佛性,而且既無“妙有”,“真空”也成爲頑空。清淨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斷”。如果執常,就成爲“常見”外道邪見;如果執斷,就成爲“斷見”外道邪見。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斷”、“常”二見爲根本的。須菩提,你以爲怎樣?譬如有人,報身的大小,象須彌山王,你認爲這身大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爲什麼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來衡量,但佛所說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是第二次較量福德。佛又問須菩提,如果以一粒沙比作一條恒河,這許多恒河的沙數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恒河尚無數之多,何況所有恒河中的沙數。佛說,我今實言告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來作布施,得福多嗎?須菩提說,很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有人,在此經中,乃至受持實踐四句偈等,且能爲他人說,那末所得的無相福德性,勝過有漏的福德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又說,須菩提呀,如果你能隨緣解說《金剛經》,乃至只說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如法供養,象供養佛塔、佛廟,更何況有人能全部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這個人成就了最上(法身)第一(報身)希有(化身)的法、報、化叁身之法,凡經典所在的地方,即是有佛及佛的可尊可重的賢聖弟子,叁寶具足,十分殊勝。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時須菩提對佛說,此經應稱什麽名字,我們又當怎樣去奉行受持呢?佛告訴說,這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你當奉持這個經名。我們必須知道,經名是全經的總持,憶持經名,就是修行的一個妙法;又因爲“經”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由經名就可具足“叁般若”。但“般若波羅密”,是假谛,“即非般若波羅密”是空谛;“是名般若波羅密”是中谛,即假即空即中,叁谛圓融,不可思議。下面爲了說明般若離相之用,指出說法離相和依報、正報離相。佛問須菩提,你以爲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回答:“如來無所說”。爲什麽呢?說法也是因緣和合,緣生性空,徒有假名;雖佛說法四十九年,並非無所說,但叁輪體空,不粘不著,雖有說法之相,而是說即無說,無說而說。這段是說法離相。佛又問,叁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多嗎?須菩提說:甚多。佛就告訴須菩提,所謂微塵和世界的依報,分散即成微塵,合之即成世界,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所謂微塵和世界,緣起性空,只是假名,並無實法。這段是依報離相。佛又問:那末可以叁十二相正報來見如來法身嗎?須菩提回答: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爲什麽呢?叁十二相乃是應身,緣生如幻,非是法身清淨之相,不過假名爲叁十二相而已。這是正報離相。至此佛又第叁次較量功德,告訴須菩提,若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與受持經中乃至四句偈,並爲他人說相比較,其福甚多于前者。 "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