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43

  ..續本文上一頁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從第九到十六分是推廣無住以開解——深解義趣,但到十叁分本意已定,這裏是作個總結。這時,須菩提聞到佛說此經之後,深深了解義趣,涕淚悲泣對佛說,我昔來已得解空慧眼,但不曾聽到這樣的微妙經典。如果有聽到此經,得清淨信心,而生實相,當知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所謂實相,乃是真實之相,不是虛妄之相,所以說“即是非相”,假名爲“實相”而已。世尊,我現在聽到這樣經典,信解它、受持它,不算很難。可是到佛涅槃後第五個五百歲,也即“後五百歲”,有衆生能聽到是經,並信、解、受持,這人就是第一希有啊!爲什麽呢?這個人已經沒有四相。什麽原因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本來是空,何以故呢?“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今世人處處著相求佛,真是離道彌遠。佛印可須菩提所說,“如是如是”。若有人聞到此經而能不驚、不怖、不畏,此人很是希有。爲什麽呢?如來所說般若是第一波羅密,但不可執著第一波羅密,只不過假名爲第一波羅密。如來以離相妙行來降伏其心,的確是十分希有。佛又進一步引證忍辱度的修法,要叁輪體空,內無能忍之心,外無所忍之境,中無打罵毀辱之相,即空、即假、即中,圓滿成就忍辱度。佛並以事實來證明,我昔日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時,如果心有“四相”便會生嗔恨。又過去曾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時我也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所以菩薩應離一切相,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著于色而生妄心,亦不應住著于聲、香、味、觸、法上生起妄心。應該心無所住,但靈知不昧,出生清淨心,不同于木石,也不同于斷滅。如果心住于六塵,便不能安住真心,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應這樣行于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本來是空。按二谛說,“一切衆生”是俗谛,“即非衆生”是真谛。因爲衆生也是衆緣和合,其性本空。佛告訴須菩提,如來是真語不假的,是實語不虛的,是如實而說的,不欺騙,所說也不自相矛盾。如來所得的真如之法,既無實,也無虛。佛又告須菩提,若菩薩心住著于法而行布施,則智慧障塞,如人入暗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則智慧明朗,如人有目,了了徹見。須菩提,未來世中若有人受持讀誦此經,佛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就能佛智悉知佛眼悉見,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以下佛又作第四次較量。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中下午,以恒河沙等身進行布施,經過了百千萬億劫,如果有人聽到此經,深心不疑,其福勝過上述布施,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身口意叁業恭敬?須菩提,主要說來,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權教大乘心及發實教最上乘心者而說,也是對叁賢位及十聖位者而說。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廣泛宣說,自利利人,如來悉知悉見,皆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這些人就是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肩負無上正等正覺的重任。爲什麽呢?樂小法的人,由于著了我等“四見”,就對此經不能聽受、讀誦,也不能爲他人解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主要是天、人、阿修羅,應即供養,當知此處即舍利寶塔,都應恭恭敬敬作禮、圍繞,並以華香散布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是作第五次較量。佛又對須菩提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此經,卻爲他人所輕賤,要知道這人先世所作罪業,按理應墮惡道,由于今世受到別人輕賤,那末先世的罪業,就能消滅,重罪輕報,當來還能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回憶在然燈佛以前的過去無量大劫中,得遇到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億)的諸佛,我都供養、承侍,沒有空過的。如果後世有人能受持實踐、讀誦此經,所得功德,與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相比,供養一百分,抵不過受持一分;供養千萬億分甚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有受持、讀誦此經,具體說其功德,聽到之人,心便狂亂,疑而不信。當知離相、無住的經義,不可思議,所得果報,亦是不可思議啊!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

  前面講了信、解二部分,現在開始十七分到二十五分是講行持、起修。這時,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已經信心不逆、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怎樣才能悟後起修,開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前既說“應無所住”,當然是一切不應住著,但爲什麼獨應住在發菩提心之上呢?故須菩提繼第二分所問之後有第二問。佛就告訴須菩提,發菩提心的人,應滅度一切衆生,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因菩薩若有“四相”,就非菩薩。爲什麼呢?“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發心之法尚無,還論什麽住心和降心呢?前面所問是破心外所執的境界相,後面所問,是破心內所執的執著見,前是破相,後是破見;前者粗,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