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嚴陳設(掌中解脫)

  摘錄自《掌中解脫》

  第二加行: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嚴陳設

  

  「無谄诳」分兩個方面:物無谄诳與動機無谄诳。「物谄诳」,是指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供品。對出家人而言,是指以「五邪命」的方法取得的物品:對在家人而言,是指以經營屠宰業、短斤缺兩等極爲惡劣的手段獲得的物品:我們與其用這樣得來的供品供養,還下如不供得好。供養的梵文爲「布拶」,本意爲令生歡喜。我們供養的目的,本來是爲了使佛菩薩歡喜,如果我們奉獻上述那種供品的話,怎能令他們生起歡喜呢?但是如果已經成辦了這樣的供物,爲了清淨自他的罪惡而作供養,如此供養則是好事。  

  

  五邪命爲:谄媚奉承、旁敲側擊、贈微博厚、巧取訛索和詐現威儀。

  

  「谄媚奉承」是指爲了從施主等那裏獲得一些布施,故意裝出一副笑臉使別人布施錢財等: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而是出于正直的禀性、說了些中聽的話,致使別人布施,就不成爲邪命。

  

  「旁敲側擊」是指爲求供養、間接地向施主等乞討。例如說:「現在我尚有足夠的茶和酥油,但糧食短缺。」或是「您去年惠施的糌粑12對我幫助極大。」等;如果沒有這種求利的動機,而是禀性正直的說這樣的話,則不成「旁敲側擊」。

  

  「贈微博厚」是指向別人布施少許財物,以便取得較大的回報。例如向施主奉獻哈達13和遞茶等、假意款待,內心則希望得到固定的供養和贛贈等大的回報。現在我們出家人常作這樣的邪命,還說是「願者上鈎」,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而是禀性陸正直地對施主殷切款待,也不成邪命。

  

  「巧取訛索」是指在別人不願意的情況下強作乞討,以及將他原本打算供養給別人的東西據爲已有,或是間接地乞討。例如說:「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對我幫助很大。」如果沒有求利的動機,而是禀性正直地說這樣的話,也不成邪命。「詐現威儀」是指在寮房裏隨隨便便,而在施主等面前裝出一副持戒精嚴、循規蹈矩的樣子,以求得到一些布施;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只是爲了不讓在家居士退失信心而在寮房外裝出敦肅的樣子,我的勝皈依處大寶上師說,這不成爲「詐現威儀」。我們這些出家人,像這樣置叁律儀14于不顧,靠經商等置辦財物來作供養,過失遠比功德爲重大。

  

  「動機谄诳」是指在奉獻供養時摻雜有下良的動機,例如爲求出名,爲講排場等。正如卓貢仁波切所指出的那樣:

  

  「即便供叁寶,亦欲他人見。」

  

  我們所作的每一次供養,全都流于求名求利等世間八法,稍微好些的,其動機也下外乎是求長壽、無病等等。例如,在供「千僧齋」時:心裏想的不是積福,而是出名。如果今天有個貴客要到寮房來,便裏外打掃,陳設的供品也比往日爲豐富,還獻上供燈,點燃供香,讓室內散發著甜甜的香氣,然後坐等貴客光臨;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我們應該仔細去想一想!這樣的供養,很難說是利大還是害大。有一天,格西奔貢嘉15聽說將有一位施主前來拜會,于是把對叁寶的供養陳設得好好的,當他坐下來檢查自己的動機時,發現自己這樣做只是爲了施主的情面,和講排場而已,于是站起來,在供品上撒上一把灰,說:「比丘不應該作假啊!」又將灰整齊地堆成一堆。帕當巴桑結16在定日上部的繞佛道上聽說此事後極爲高興的說:「藏地所有的供養中,奔貢嘉的供養是最好的,爲什麼呢?因爲他能在世間八法的臉上撒上一把灰!」這一贊歎不是爲奔貢嘉所作的供養,而是爲他撒的灰。所以我們供養的動機,別說不可爲世間八法,即使是爲了獨自獲得增上生17和決定善18也是不可以的,應該盡力以菩提心來攝持,這很重要。

  

  至于「端嚴陳設」,有些人似乎以爲不必如此講究,對供品的形狀和排列十分隨便,這樣的態度是錯誤的。供品的形狀和排列應盡可能地美觀,因爲端嚴陳設供品是自己將來成佛時所具相好的因。

  

  獻供時,我們應親手奉獻,如果讓弟子和仆人等代作的話,自己不能得親手獻供之福。阿底峽尊者年屆耄耋之時,不顧雙腿打顫,堅持自己供水。別人說:「尊者啊!您累了,我們來幫您供吧!」尊者回答說:「那麼在我吃飯的時候,你們是否會說:尊者啊!您累了,我們來幫您吃吧,而把我應得的食物吃掉呢?」以前,印度那些大法王在作大布施時,並不是讓大臣等去作,而是建造一座「布施房」以堆放所施的財物,國王坐在裏面親手布施。因此,修習布施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要親手奉獻。

  

  關于供品,如果自己飲食十分充足的話,食物的「薦新」應該選擇最好的來供,而不是選那些腐爛的酥糕和枯黃的菜葉。我們大多將好的酥油和糌粑留給自己享用,而將不好的部分指定爲「供面」和「供油」;這樣作不等于把自己的福德全都掃光了嗎?(帕繃喀大師同時指出:因爲酥油燈供的是光明而不是酥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酥油略有變質是可以用的。)

  

  那些離事專修,資財匮乏的人,也不必因爲自己沒錢供養而感到沮喪。如果有足夠的信心,供品隨處可得。阿底峽尊者曾說:「藏地所有的水都具足八支 19,因此,在藏地單供淨水即可。」又說:「如果印度有這種報春花的話,我會用黃金去買來供養。」

  

  如果我們得不到別的供品,單供淨水也能積集很大的福德,八支的每一支都能産生一種功德。按照我大寶上師的說法,如欽‧绛貝央(妙音)20的《俱舍論釋》中所說:

  

  「清涼甘美輕、柔純無臭味,

  飲不傷喉胃,具足八支水。」

  

  供「清涼」水有戒律清淨的功德;供「甘美」水有獲得勝味21的功德;供「輕」水有身心堪能22的功德;供「柔」水有心相續調柔的功德;供「純」水有神智清明的功德;供「無臭味」水有淨障的功德;供「下傷胃」水有身下生疾的功德;供「不傷喉」水有語音和雅的功德。

  

  傑珠康巴‧格勒嘉措起初住在色拉孜茅篷的時候,沒有家俱和日常用品,一貧如洗,就連供水的碗都沒有。當他需要供水時,就將自己的飯碗好好地用水洗幹淨,然後用它來供水;當需要用它來吃飯時,他便向叁寶「借回」,飯後又將之洗淨再供淨水。

  

  其它可以供養的東西,如夏季時盛開的鮮花,上等的樹木、水果,澄淨清涼之水等等,均可用心觀想取來而作奉獻。我的大寶上師說:我們也可仿效赤‧達波彩沛(增壽)的行持,供養前先誦《供養雲陀羅尼》加持,供養之後作回向善根等。因此我們手裏沒有供品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爲單單奉獻一些水、花等意想的供品就可以了,而將實際的財物設法地積存起來。這種思想將會使他投生在餓鬼等惡趣中!所以,當我們有實物時,應該選擇最好的來供。舍事專修的出家人等也許會想:「我沒有財物供養也無妨,有道是:出家人當以修行供養爲主,所以我只作修行供養就可以了。」從而一點也下作財物的供養,這種想法會使他今後每一生中都無東西可供。

  

  當我們僅有指頭大小的食物和半枝供香時,卻仍能以虔誠的心將它們用于供養的話,那麼我們的福德就會漸漸地增長,最終能奉獻極大的供養,就像格西樸穹瓦一樣。格西樸穹瓦曾親口說:「我最初供的是甘松,氣味辛辣;後來有四合長香可供,氣味甘美;現在供的是沈水香和乳香等,氣味香馥。」據說此師每配一次香供養,需花費二十二兩黃金。

  

  引佛的叁十二相之一。《現觀莊嚴論》中說:「非勝現勝味」。

  

  又有一些人說:「我是有證悟的人,菩提當在修持中求,靠那些外相是不能成佛的。」這表明他們對佛法的理解極爲貧乏!那些登地的菩薩尚需化身千百萬,以百臂、千臂等經劫供養諸佛,何況你我之輩?認真想一想這個道理,然後我們應該用現在僅有的這個身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作供養。

  

  關于獻供的具體方法,這裏以供水爲例,稍作表述:必須先將供杯仔細地拭擦幹淨,然後將供杯一字排開放在供桌上。應當避免杯與杯之間的間距過遠,否則將與上師分離:也應當避免兩杯相觸,否則就成爲鈍根;供獻時如果發出響聲,也將導致瘋狂等等。空的盛器放在供桌上會減少我們的福德,所以在排列前,應先將供杯疊成一疊,往最上面的碗裏注入少量的水,並誦叁種子字23加持,隨後倒少許水到下面的一個杯中,再放到供桌上。依次重複進行整個過程,直至所有的杯子都排列在供桌上。這樣的話,就沒有一個杯子是空的。在獻供(注水)時,如果單用一只手來作是不恭敬的,應該像爲一位大王敬茶那樣。注水時,水流的變化應該像麥子一樣:兩邊細、中間粗。如果水太多溢出杯外,將導致破戒:反之,如果水太少,又將使受用減少。所以,水線應低于杯口約一粒麥子的距離。至于酥油燈,應該十分明亮才是,因爲這是一種光明的供養。(帕繃喀大師又指出,作爲長壽的緣起,供燈的燃燒應盡可能地持久。)鮮花等其它供品的供法均照此類推。經24中說,每一種供品都有十種功德。

  

✿ 继续阅读 ▪ 如何供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