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轉到顯密雙修較方便法門,是否可以
答:可以的。但是我們就是要有慚愧心嘛,我們念個佛都要有慚愧心。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上,真的是不容易的。從戒律方面講,戒是生定的。你不要說叁昧耶戒、大乘菩提心戒了,那個有時候太空洞,你不太好理解;你講小乘戒好了,小乘戒持得好的,就會得小乘定。但是你自己回光返照一下,你得過小乘定嗎?你四禅八定現前了嗎?你定都沒有,戒從哪來呢?
戒是會生定的。如果你小乘戒持得好,小乘定就會現前。小乘定現前就會破我執啊,我執會破嘛。我、我所就會破,對不對?甚至會現前小乘的瑞相出來,小乘果位的瑞相,入聖流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你就會現前這種相應的瑞相。
所以佛陀就說:我法要次第而說啊,要次第而說啊,沒有修過小乘法,沒有得過小乘的瑞相,就說大乘法,那不如法的。按照嚴格的來是這麼說的。我們現在很多都變成佛學了,把祂作爲一種教理,把祂作爲一種文字的東西,我們在研究。其實從實踐上來說,是不如法的。
所以嚴格來說,未受戒的人,爲什麼不給你看戒本?戒你都不能看;定,更不是你的境界,生不起那種境界的;慧,更是連文字都沒有的、不可思議的,慧是不可比喻、不可說的。
我們如果嚴格地來實踐佛法的話,確確實實還要從對這個輪回,要升起厭離來開始;對我們人生的種種漏,要升起厭離。但現在我們人啊,我們人已經很疲憊,身心疲憊啊,已經失去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很多人疲于奔命,沒有閑暇來研究這些,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前面我講了,雖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不容易,但從另個角度,我們求解脫、探明心地,生命的解脫上來說,現在就是我們的一個障難。我們閑暇都沒有了,這種逼迫、對我們身心的逼迫,是比古人要嚴重的,古人沒有這種的。
你看我們宜蘭這地方,大家就種種地,對不對?收完了之後就農閑了。過去農民有休息的時候,一年當中至少可以休息一百天啊。現在我們上班,禮拜天、禮拜六能不能休息啊?雖然休息下來,五蘊又昌盛,又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落在色聲香味觸法裏,要坐高鐵啊,駕車要出去玩,玩回來然後比你上班還累,對不對?
我們一輩子沒有多少是屬于自己給心靈的時間。對學佛來說,需要大量的時間啊,這是對現代人來說是很奢侈的。所以現在,你比如說現在有些人,能出去學學瑜伽,在海灘邊上聽聽音樂,覺得那是很豪華,很奢侈的事情一樣。其實我們今天在座的在這邊也是,討論佛法,坐在這裏,一坐一整天,這也是很奢侈的,很多人沒這個時間啊。古人不是那樣的,古人不需要的。雖然跟現在比起來,古人資源貧乏一點,所謂的物質沒有這麼發達,顯得貧窮一點,但是他們身心還是自在的。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解放自己,學會要看破、放下。佛陀在《涅槃經》裏面、在《四十二章經》裏面講到: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是快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是憂惱。不知足的人,你擁有再多,也不會覺得這個有多富有;知足的人,知足是有福的。福從哪裏來?快樂、福報都是要從知足裏來。
這種人生觀,在我們這個時代——商品經濟的時代,有時候你腦子裏是要鬥爭的,你自己要跟自己鬥爭的。你擁有了這個之後,別人——你的父母親啊、你的兄弟姐妹啊、你的親戚朋友,有可能要跟你洗腦的。唉,你怎麼可以這樣,你怎麼消極避世。他說你不積極進取。你積極進取的方向不一樣,你積極進取的是你精神的世界。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顔回,別人不堪其憂,他是不改其樂。別人替他擔心啊,看到他就勸他,他呢?他自己覺得這是我的快樂,他是不改其樂。所以修行的人,學佛的人,有時候還是要秘密的。你吃素了,對有一些人你是要保密的。你不保密啊,他天天來給你做思想工作啊。
所以修行人在世間,你的人生觀、世界觀跟別人不一樣的,你好不容易覺悟了,跟別人不一樣了,那你要善于保護自己的。你內心要是那樣的,外在你跟大家還不能有矛盾。所以才有那句話,菩薩來世間怎麼來的?和其光,同其塵啊。明明不能對這個塵,但是菩薩跟你一樣,跟我們同事、愛語,對不對?跟我們一樣。但是呢,他的內心的境界是不同的。
我們學佛之後也是一樣,也還是要跟大家、跟家裏人、跟朋友還是要和諧,好好地相處,不能很怪異,還要隱藏你的功德、你的想法。你要感化大家,你要影響別人,你要善知方便——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我們要坐水月壇場,行空花佛事。你一邊做,你還要叁輪體空。你叫別人不執著,你自己很執著,別人就會很煩惱。你要不執著,這樣子一點一點,你處處很自在,你處處身心洋溢著一種不一樣的氣質,你就是穿破破爛爛的,這個納衣別人當你乞丐服。他馬上就跟你流行起來。你要有這種社會感召力。
所以佛陀來世間,祂就是這樣的啊!孔夫子這樣贊美祂——孔夫子說西方有大聖人出世,不言而化,不教而行,巍巍蕩蕩啊,巍巍乎,莫能贊焉,沒有辦法贊歎祂。所以佛陀到世間,你看我們經典裏面,不是說佛陀僅僅哪一場說法教化衆生,其實在真實當中,現實生活當中的佛陀也是不言而化,不教而行。有些經典可以看出來,《金剛經》對不對?還有的經典是這樣子的:佛陀就是到街上走了一遍,街上的人看到佛陀之後,大家就在叁五成群地議論,就在議論著佛陀的時候,他們就開智慧了。佛陀還在那邊走著路呢,大家看到祂徐步安詳,六根都攝,大家就開智慧了。
佛的名字不是佛給自己取的,佛的名字是一群小孩子取的。佛坐的菩提樹以前也不叫菩提樹,叫畢缽羅樹。因爲佛陀是在這個樹下面覺悟的,證悟菩提的,所以這棵樹就改名叫菩提樹。爲什麼叫佛呢?一群放牛娃、牧羊女,這些小孩子,他們來供養佛的時候,就覺得:哎呀!您今天看上去好美喲!佛陀說:因爲我今天醒了,我覺悟了,你們還沒醒呢!所以小孩子就喊祂“佛”。哦,你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叫菩提,就是布達,就喊祂布達——你是覺悟者布達。是小孩子們來喊“佛”的。佛說我是覺悟者,好,我以後就這樣了。所以當別人喊祂名字的時候,喊祂悉達多的時候,或喊祂喬達摩的時候,或者喊祂瞿昙的時候,祂說你們不要喊我這個了,你們應該喊我覺悟者,我沒有名字,如果你們可以喊我的話,就喊我覺悟者,喊我布達。布達是覺悟者的意思,是那些小孩子給佛陀起的。乃至到現在我們只要提到佛,我們還是會得到利益。
我們做人也要做到這樣子的啊。所以一個人,他的行爲、語言展現美,自然而然別人尊重他。我們學佛也是要學這個,學這種內在的一種美,這就是從事相上轉移到我們自性上。從外在的住持叁寶,而轉移到內在的叁寶——自性叁寶。自性叁寶才是究竟了義的。
住持叁寶就是爲了傳播、爲了啓發我們的自性叁寶。如果住持叁寶不做這個事了,就叫像法了;連這個像,我們看了都沒有信心了,那就叫末法了;如果住持叁寶每天就是做這個,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我們衆生顯現自性叁寶,那就處在正法時期,像佛陀在世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在座的學佛人不要忘掉這個,我們要祈求正法住世,正法在哪?正法在你那兒。明明現在是末法時期,你把佛法經典都變成自己的力量,然後在你的生命當中去實踐,去受用,那你就住在正法之中,你就變成佛法的實踐者和證明者。所以正法的標志就是,有人還在實踐佛法,有人實踐了之後,還能了生脫死,破迷開悟。現在這個時代,雖然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人在實踐著正法,還是有人開悟成正果。所以說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要追隨正法,自己也實踐,去好好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