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裏有這樣一句話“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如何解釋?

  信衆:無量壽經裏有這樣一句話“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師父能解釋解釋這句話嗎?

  師父:剛才你提的那個問題,那個“無明”的問題,不知道你聽了有沒有一點點,這位有智慧的居士呀?

  信衆:既然你說到了這個問題了,那我就接著問“無明”的事,你說這個無明是自然有的?還是因緣生的呢?

  師父:這個我們這裏理解無明,其實要用種智慧來理解無明,否則我們沒有辦法看清無明的真相。無明並不是一個實體,所以它既不是因緣有,也不是從哪裏生來,從哪裏跑來的,無明沒有來也沒有去,無明也不是說有,也不是說沒有,你不能把無明做實有的這樣的去定位。

  信衆:你理解的不錯,從佛教的概念上,有兩個角度,一個因緣生的,再一個就是咱們的這個本性,它是固有的、不變的、永恒的。我想無明不可能超出佛性的範圍內,獨自存在,永遠不滅的,我也說不清楚。

  師父:就是按照你問的這樣講,無明它不是離開佛性之外而有的,所以不能稱爲它有。

  信衆:也不能稱爲它無。其實我啥意思呢,我本身並不是在這個無明上打轉轉這個意思。既然說從這個自性上生起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爲什麼産生了無明呢?比如說我們在修那個清淨本性,那還能不能回來,再産生無明呢?

  師父:所以你的這個問題在這裏,你認爲我們的佛性本來是清淨的,如果你說我們本來就清淨的話,怎麼變成無明了呢?

  我們的佛性清淨,是在智慧的狀態下它才清淨的,我們沒有覺悟之前,我們也不能說它是清淨。所以說我們要受一個戒,叫妄語戒,我們總不能說我們凡夫,現在就是佛吧,我們這樣說的話,我們就叫打妄語。所以從智慧的角度來看,是清淨的,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得到智慧。所以不是說因爲從清淨變成了無明,不是那樣,是因爲我們現在沒有覺悟是無明,不過我們覺悟了,這個無明就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信衆:我現在打到這個窩窩裏面了,不管怎麼說都不對。  

  師父:好的,我們多打打,就會有智慧了。  

  信衆:我問下一個問題吧,在那個無量壽經裏頭,我看到有這樣兩句話,“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我就想這句話是一個什麼狀態?

  師父:《佛說阿彌陀經》裏講,六方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于五濁惡世能說此經典,爲什麼呢?爲什麼這樣贊歎呢?因爲很多的衆生是沒有辦法來了解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淨土的法門對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對于這個清虛之體、無極之身,是需要信,沒有辦法以智來解。是需要對佛的這種信任,對佛的人格的完全信任,是完全對叁寶的依賴,所以是靠信得度的,不是靠智得度的。所以就是你能明白,你不能告訴我;我如果能明白,我也不能告訴你,這是靠信去講的,是不立文字,靠一種信心,心與心之間的傳遞。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依信來得度的,不是依智而得度的,還是可以思量的,佛能思量,所以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謝謝你這樣問,阿彌陀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