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二課(十)于法作妙藥想
【何者方能利益病人?如同用藥即能利益般,所謂“法”,即是糾正不善心,若修持善法,則成一切煩惱之對治,是故于法,當以歡喜心而如理行持。】
對于一個身患疾病的人而言,想要消除病痛必須用藥。如同此理,要調伏內心,必須依靠妙法。所謂法,就是糾正自己不善的心念。從某種角度而言,修行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就是在發現與正法相違的一切行爲和思想時,立即斷除,並將其轉變爲善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知道什麼是善,這樣才能令自心時時處于善念之中。
修法是爲了對治自己的內心,而調伏自己內心的一切疾病完全取決于如妙藥般的妙法。但想要知道自己對治了多少煩惱該如何觀察呢?比如西醫可以通過檢查各項指標來判斷身體已經恢複到什麼地步,中醫可以通過把脈等手段觀察身體是否在康複,但自己煩惱對治得如何,該如何觀察呢?有些人認爲這一段時間自我感覺挺好,因此自己的修法可能還不錯。但要記住,感覺並不代表什麼,想要知道自己煩惱有多麼減少,就應該反觀自己的信心、慈悲心和出離心有多麼增上,這才是判斷見解是否增上的標准。《功德藏》之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功德並不在于平常所從事的善行看上去有多大,而在于自己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多少。如果煩惱沒有減少,即便你從事的善法有多大,對于解脫而言,恐怕也沒有什麼意義。
梁武帝是一位人盡皆知的大居士,他從事的善法看上去非常廣大,不僅建寺廟,還盡力供養僧衆、抄寫經文等等,但他請問達摩祖師自己有多少功德的時候,達摩祖師卻說無功德。因爲行持的一切善法若沒有對治自己的煩惱,都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因。當然,達摩祖師所謂的無功德是從解脫的立場之中而言,從世間的立場之中,行持廣大善行當然可以稱之爲功德。善的適用範圍很廣,不論你的發心如何,只要你從事了某個善法,從世間角度而言,我都會贊歎你,但出世間的善並非在于形式之上,而在于發心之中。一旦發心是惡,即便你所做的善看上去有多大,都只能叫做非法。
我在漢地時,經常有一些具有一定名聲地位的人對我說,他做過多少件善法,當然初次見面,出于禮貌的原因,我還是會贊歎他做得很好,但站在佛法解脫的立場之上,他們所從事的這些善法是真正的善嗎?不一定,要觀待他的發心而定。如果他做這些善法的目的是爲了謀取更大的利潤、更高的聲譽,站在佛法的立場上,這都不能稱之爲善。所以,無論以後做什麼事,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比如你出門看見一個乞丐,當你要把手中的一點錢布施給他的時候,就要先反觀一下自己的發心。如果你想的是以此布施功德博得今後更多的利潤和福報,即便別人看見你在行持善法,認爲你的慈悲心非常廣大,但是站在佛教的角度,已經沒有絲毫之功德,因爲你的發心已經是惡念發心,所行善法已經成爲輪回之因。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從這兩個教證當中就能知道,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才是佛法。而對調伏內心的善法是否能生歡喜心,則完全取決于你對法的理解之上。當然,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份歡喜來源于宿世的因緣,若前世沒有修善之因,今生可能很難生起這樣的喜悅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于前世有這樣的因,今生又有對法理解通達的緣,相信以後無論從事什麼善法,內心都在喜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