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二課(十五)端正心態而調伏內心煩惱
我們說過,貪嗔癡煩惱是漂泊輪回之根本,當內心起現貪嗔癡煩惱時,就是在造地獄之因。因此,作爲一個修行者,若內心起現煩惱,第一時間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調伏自己的煩惱。
當然,叁乘教法在調伏煩惱的方法之上有所不同。從小乘的角度而言,應該及時斷除煩惱。從大乘教法的角度來說,由于一切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往昔父母對兒女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兒女的幸福,因此現前就是報答父母恩德的時候,若能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相信你永久不會産生貪嗔癡煩惱,這種調伏方式稱之爲轉變。如今在座的弟子都是密宗弟子,因此就應該懂得時時以淨觀五種圓滿去行持一切善法。也就是說,將一切道友都觀想成菩薩,彼此之間則永遠不會生起貪嗔癡煩惱,這稱之爲運用。無論是哪一種調伏方式,目的都是爲了斷除貪嗔癡煩惱。因此我們時時在說,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但也要懂得這麼做的真正意義。
當我在漢地面對很多居士的時候,我也時時告誡他們,平時生活當中要如是去運用。比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如果家人之間的心態都能擺正,平時家務事是男方多做一點還是女方多做一點,就不會令彼此産生煩惱。但現前很多人由于不懂這些道理的緣故,時時都在煩惱之中。當然,也沒有誰在我面前吵嘴,但我也常常在電視上看見很多夫妻因爲這樣的事情發生矛盾,甚至還要打架。他們産生矛盾的原因就是因爲一方總是埋怨另一方:“爲什麼我做飯的時候,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嫁給你不是爲了給你當傭人。” “吃完飯以後,你應該馬上去洗碗,爲什麼第二天碗還在水池裏?”不一而足。像這樣家人之間因爲一點點小事就吵架,我想還是挺多的。但有時我也在想,像這種心態不能擺正的人,恐怕還是出家更好,因爲俗話說:“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當你完全不需要顧及其他人的時候,十年不洗碗也可以,不會有任何人因此而産生煩惱。所以想要互不幹擾的獨自生活,出家可能是最佳方式,因爲出家不但自在有功德,而且和佛法也有著很大的關系。但真是這樣嗎?要記住,真正的自在于調伏自心的煩惱之上。
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是爲了今生快樂,臨終更加自在。若內心始終存著一個快樂或敵視的對境,恐怕永遠都無法快樂。如果內心始終惦記誰是自己的怨敵,往昔說過什麼令人煩惱的話,做過什麼令人煩惱的事等,恐怕時時都在煩惱之中。我也天天說,世上沒有一個喜歡煩惱的人,但很多人雖說不喜歡煩惱,但總是去創造煩惱。我這個人真的不喜歡煩惱,因此總是盡可能躲避煩惱。與煩惱相關的一些事情,我一點都不參與。雖然有時彼此産生矛盾時,道理在我這邊,但我不管誰有道理,只要覺得事情開始産生令自己煩惱的苗頭,我會在第一時間斷除而選擇滿足他人。因爲這些事情本身不很重要,若因此導致更多的煩惱,就非常不值得了。
人生短短幾十年,若自心時時處于煩惱之中,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過,獲得一次人身需要幾千幾萬年的修善,若不珍惜這極爲難得的果報精進修法,而時時處于煩惱之中,一點都不值得。因此,無論你是在高原地方居住還是在幽靜聖地修法,都應該讓自己開心起來。雖然世間瑣事天天纏縛自己的身心,作爲在家人,由于宿世因緣,今生不具備出家修法的福報,不得不擔負衆多家庭社會責任,但要記住,遇到煩惱時,要懂得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時時帶著敵對他人的內心。因爲敵對情緒最終傷害的是自己,這樣是非常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