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二課(二十一)聞法六度之智慧度
【倘若于法生起任何疑惑,應即刻請教上師及道友斷除疑惑,即聞法之般若度。】
在聽法過程中,無論是由于自己的智慧薄弱還是其他原因,若對導師所講解的法義産生一些疑惑,應該即時請教上師及道友斷除疑惑。按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法規,傳法期間當場提問是可以的,但是會中斷其他信衆聽法,因此祖師往往告誡大家,講法過程中不要提問,講法結束後,可以隨時在道友或者導師面前問。這就是聞法時的般若度。
【此等即爲依止善知識時弟子應具之六法。】
現前可以反觀一下自己在聽法期間,是否具備六度波羅蜜。具六度波羅蜜聞法稱之爲正法,如是聞法則功德無量。因此前面所傳講的一系列道理都應該通達並一一做到。
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道理比較簡單,沒什麼不容易了解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內心難免會有希求不共同法而輕視共同法的念頭,甚至由于輕視的原因,可能並不能完全理解。現前既然已經知道輕視的過患以及法的重要,就決不能再這樣。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無論他在導師面前聽聞的是共同法還是不共同法,都是以恭敬心聽聞,內心不會産生任何分別。我們也應該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行持,無論聽聞什麼法都要提醒自己,一切法對自己都很重要,都是爲了對治煩惱。
當然有些會想,不共同法不是對治煩惱更快一些嗎?從某種角度而言,確實如此,但還要記住的是,你的根機是否堪爲法器?法雖然很高,但你能接受嗎?你能圓滿遵照這些不共同法對治煩惱嗎?若做不到,就更要創造自己的根機,令自己逐步成爲法器。根據傳統教授,在沒有進入正行之前先要修加行,原因就是因爲在沒有一定善法基礎的前提之上,導師無法講解更高的法。不是導師不慈悲,而是弟子無法接受。
即便你認爲導師很慈悲,以心印傳承的方式爲你傳講,現前你也在遵照導師當時所印證的法行持,如遵照導師的教言,將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處于明空不二或便智雙運的狀態之中等等。要記住,導師在印證過程中是智慧裸露出來的一種境界,與你現前依據導師所傳講的文字去創造一個見解完全是兩個概念。你的見解是心裏想出來的,而導師是真正悟證而如是印證,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即便你的智慧很高,能將導師所傳講的一句一詞都背誦下來,最終也還是文字禅,與解脫相距甚遠。這些道理都要銘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