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叁課(一)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就是持戒
從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都在講解見修行果。平常我們在修法中樹立自己的見解,同時也以不同的方式守持不同的戒律,最終成辦果位。修行和見解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爲。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時,阿難及一切信衆祈請釋迦牟尼佛:“佛涅槃後,以何爲師?”佛陀曰:“以戒爲師。”清淨戒律是迅速成辦解脫之基礎,我們從初次進入佛門開始,對于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宗誓言,都應一一清淨守持爲妙。
有者對守持戒律心存畏懼,但細致觀待,所謂持戒,就是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平常無論是破小乘戒律、大乘學處,還是觸犯叁昧耶戒,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若能時時提起正念,調伏內心,一切戒律都在清淨之中,因此無論在聽法還是修法期間,無論在座上還是座下,時時都要觀待自己的內心。這樣,我們的修行就會越來越增上。
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煩惱雖然沈重,但只要能時時提起正念,遣除一切煩惱並不是很難的事情。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從初次開始進入佛門乃至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功德無量。即便不說這些善行,僅僅進入佛門這一瞬間,功德也是無量的。細致觀待,在我們沒有進入佛門、沒有信仰佛法之前,我們的內心永遠沒有取舍,不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只要自己覺得行就會去做。但從進入佛門那一刻起,我們的內心開始有取舍了。即便作爲在家居士,有時候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做一些不太如法的事情,但在做的時候,相信內心都是充滿忏悔的。想一想,當時這種忏悔心、取舍心的功德有多大。以後在信仰佛教的整個過程中,無論身做禮拜,口誦咒語、經文,以及放生、齋僧、修建所依等善事,功德都非常非常大。
進入佛門後,如果受過皈依戒、居士戒、菩薩戒,或者得過成熟灌頂和解脫竅訣法,已具備叁昧耶戒,就要去學學這些戒律。如果由于自己智慧等多方面條件不成熟的緣故,對很多名詞和道理不是很精通,那該如何清淨守持這些戒律呢?簡單說,就是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趨向于善法之中。若有惡念要及時斷除並做忏悔,祈禱上師加持,惡念早日消盡;若起善念,則回向叁界六趣一切衆生,並祈禱上師加持,善念日日增上。若能做到這一點,持戒已在其中圓滿。無論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還是無上竅訣大圓滿守持誓言和無守持誓言,都從觀待自己的內心開始。
觀待內心做得如何,就看看由于調伏內心的緣故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多少,信心和慈悲心等一切功德增上了多少,用世間的話語來說,你的性格改善了多少。若這幾方面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則充分說明你時時護持自己內心的功德在增上。若這幾方面的條件並沒有增上,那所謂的功德可能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體現在我們的內心之中。這一系列道理都應該時時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