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叁課(叁)法未融于心是聞法未作實修的過失
【如是聽聞之法未作實修,易將教言留于經書,經書留在床頭,自相續留于庸俗而逝去。】
如果我們聽聞教法後未作實修,將法僅僅停留于文字之上,則如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所言:“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也就是說,口中即便對這些教法說得多麼頭頭是道,但對成辦解脫不會起到切實之作用。
禅宗惠能大師也曰:“善知識,世人終日口誦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也指出單純站在文字之上而不作實修的過失。比如,我們平常渴的時候,首先要知道水可以解渴,而且能解渴的水必須是淡水,但若僅僅知道淡水可以解渴而不去喝水的話,永遠解不了渴。如同這個道理般,僅僅聽聞教法而不作實修,這些道理永遠不會成爲自己的。以前我們舉過這樣的例子。一個乞丐即便能把富貴人家的財富說得多麼圓滿,但他自己不去創造財富的話,他永遠是乞丐。講解這些道理,就是告誡我們在座的所有弟子,平常在修行過程中,首先要在衆多導師面前聽聞衆多教法,了解修行理趣和次第,但這些道理決不能僅僅停留在聞法之上,必須趨入實修。
往昔有很多謠言,說亞青寺是以實修爲主的聖地,所以完全排斥聞思。這些說法當然不圓滿。講法中我們多次講過,若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弟子怎麼知道如何修行呢?若僅憑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我相信決定不會有好的結果。這是聞思的重要性。但又要知道的是,僅僅將教法停留在聞思上而不作實修,這些教法永遠不會成爲自己的功德。可能在你打開書本的時候,你會說出很多佛法道理,但當把經書合上的時候,你往昔什麼樣現在可能還是什麼樣,性格沒有絲毫之改變,貪嗔癡煩惱沒有減少,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沒有增上,最終還是如同凡夫般。也就是說,當無常降臨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還是像凡夫一般,內心帶著滿腔的痛苦離開這個世界。這些都是教法沒有納入心相續導致的過失。
要知道,我們初次聽聞教法的目的,是爲了把聽聞作爲前行,最終把聽懂的一切教理納入心相續之中變成自己的功德。如果經典中的教理沒有納入心相續,自己的內心沒有變成教理,只能說我們所了解的一切都沒有絲毫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