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叁課(十)追求出世間善並非排斥世間之善

  聖者言教 第十叁課(十)追求出世間善並非排斥世間之善

  我在漢地看病期間遇到過各式各樣的人,其中不乏世間人時時羨慕的“名人”。他們有時會跟我提及他們所做的善行,比如建希望小學,在貧困地區注資扶貧等。站在世間角度,這當然是善事,但從出世間角度而言,由于行善是爲謀取更大的利潤或更高的聲譽,沒有絲毫之功德。

  當然我們說沒有功德是站在佛法最高的立場之上,與佛法不相契合的不成其爲正法,但這樣說絕不是否認這樣的做法沒有絲毫利益。無論行善者的發心是什麼,只要是做善事,當然是很好的。當我們站在更高的立場之中去衡量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佛教提倡的善應該安立于什麼境界,但這絕非輕視也非指責其他人所做的善事。

  做任何事都有高低,這取決于個人的根機、意樂等多方面因素。即便他的發心有多麼惡劣,只要是幫助他人,一切都是好事。所以世上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甚至我們平常講解的道德文明,都在提倡以愛心爲出發點,助人爲樂。即便這種愛心是一種表面的愛心,善行是一種外在的善行,我們也絕不能去指責他內心不清淨,更不能阻止這些人從事這樣的善行,因爲對他們而言,能這樣做已經非常了不起。

  我們在講解《諸宗派寶藏論•顯密之差異》的時候反複教誡,講解密宗的殊勝並不是輕視顯宗。在實修中,我們更是強調,當自己條件不允許的時候,還是要按照大乘教法的方式調伏自己的內心。我們都知道飛是最快的,但是當自己沒有飛翔能力的時候,行走是最切合實際的。即便我們具有飛翔的能力,也不能排斥行走的功德,因爲對于不具備飛翔能力的人而言,行走就是唯一的選擇。這些道理都要懂一些。否則很多人在聽聞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所做一切無功德的公案之後,都會産生這樣的疑問:“難道內心不清淨,就不能從事一切善事嗎?”當然不是,一切善行都功德無量。

  之所以詳細講解其中的道理,就是希望以後你們在面對不同的人與事期間,能做得更善巧。當我們所講解的一切成爲一種教條時,就會出現很多過錯。但我相信佛法的殊勝之處就在于其善巧方便,既站在最高的立場上講解最殊勝的功德,同時也不輕視哪怕點滴之善。對于追求即生解脫者,我們強調必須以清淨心行持,但對于一般的世人,一切善法都功德無量。

  若不懂這些道理,相信很多弟子都會非常糾結。因爲類似的事情我們自己也在所難免。先舉個例子。自己身體不好或者家中發生不吉祥的事情時,我們都可能會在某位導師面前打挂念經。反觀一下,念經的時候不就是爲了消除這些災難嗎?這不就是惡念發心中的怖畏之發心嗎?雖然我們應盡可能改變這種心態,但也不是說從此以後就不能做這樣的事情,因爲因果不虛,任何善行都功不唐捐。但這裏也絕非給大家開個綠燈,可以任由自己在惡念發心下行持。其實,在遇到逆緣時,以善念發心攝持調伏內心,將逆緣轉爲道用是最殊勝的,但在沒有能力做到的前提下,一方面調心,一方面借助上師叁寶的殊勝加持幫助自己走過逆境,爲修行創造更好的條件,也是一種善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