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叁)叁殊勝法的重要性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叁)叁殊勝法的重要性

  叁殊勝法是成辦解脫不可輕視之方便。當然,根據禅定的見解不同,我們可以從起心動念的角度當中單純樹立方便叁殊勝法,也可以從智慧無緣的角度講解了義叁殊勝法。現前所講解的是共同法部分,主要還是從起心動念的角度講解叁殊勝法。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結行回向殊勝所攝持,此乃趨入解脫叁要法。”也就是說,叁殊勝法多則不需要,少則不圓滿。叁殊勝法具備八萬四千法義,乃一切法門之精要。若將叁殊勝法擱置一旁,即便自認爲其外一切教理都已具備,成辦解脫仍不可得。因此,叁殊勝法是成辦解脫唯一之道,無論平常聞法、修法還是從事一切善行,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是否已經與叁殊勝法契合?若僅僅在外表上做了一個修法的形象,這樣的善法並不一定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因。

  往昔我們也講解過善惡的區別在于何處。單純從善的名稱來說,如今世人都在提倡做善事,並宣傳做善事的功德,但要記住的是,善的標准各有不同,適用範圍很廣,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之上定義什麼是善。例如同樣是一尊擺在眼前的佛像,有些宗教認爲放在右邊是善,有些則說放在左邊才是善。因此究竟什麼是善,各有各的傳講風格。如今我們都是信仰佛教者,我們所提倡的善應該是怎樣的呢?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消盡貪嗔癡煩惱,令本具有的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增上,這就是佛法安立的善的標准。

  現前將善的標准擴展到叁殊勝法之中,也就是說,當在從事一件善事之前,先有清淨發心,緊接著有清淨正行,最終以清淨回向所攝持,這樣以叁殊勝所攝持的一切行爲都叫做善。若不具有叁殊勝法,即便從事的行爲有多麼廣大,也無法稱之爲真正的善。誠如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

  因此,叁殊勝法是直接對治煩惱、成辦解脫之捷徑道。若離開這種調心之方便,僅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永遠不稱之爲出世間的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