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善念發心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善念發心

  善念發心分爲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發心叁個層次。如果修行的目的僅僅爲了獲得叁善道,這樣的發心就稱之爲下士道之發心。換句話說,當你覺得人間非常舒服,有很多快樂,爲了能在未來繼續投生人間或天堂,而行持的一切誦經持咒、身作禮拜以及調心等善行,都只能獲得人天福報而非成爲解脫之因。

  例如兩個人同時念誦阿彌陀佛或者持誦《阿彌陀經》,一人以得到人天福報爲目的,另一人以獲得解脫爲目的,雖然表面上兩人的行爲完全一如,但由于發心不同的緣故,最終得到的結果可能有天壤之別。因此,如果僅僅爲了獲得人天福報而修學,即便修法有多精進,所修的法有多深奧,最終都只能獲得人天福報而非成爲解脫之因,因爲我們修學的結果完全取決于自己的發心之上。正如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曰:“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諸佛菩薩無論爲後一代弟子傳講什麼教理和教義,實際上都是在講解如何調心而成辦解脫。

  如果現前從事的每一件善事,目的都是爲了獨自獲得涅槃之果位,雖然獨自證果已經斷除六道輪回,功德無量,但不具備佛的圓滿功德,不能度化一切衆生,尚有如是過失。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解的聲聞乘(小乘)中士道之發心。

  所謂上士道之發心,是指念及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爲了令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發心從事一切善法。當然口中說出“願充滿虛空之際有情父母都能證得佛的果位,而令叁門從事諸多善法”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內心深處能真正生起這樣的清淨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昔無論是講解《初學悅耳寶藏庫》還是《前行備忘錄》,我們都講解過在發心期間如何依阿底峽尊者修心七法和智悲光尊者(仁增晉美林巴)修心五法修學願菩提心,但是想要真正生起菩提心,令善根轉變成無量,真的需要長時間修學。這就是上士道之發心,也稱之爲菩提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