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一)上士道之發心
上士道之發心也稱之爲菩提心。菩提心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個方面,其中願菩提心要具備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兩個方面。但想要圓滿這兩點,必須要遵照阿底峽尊者所傳講的修心七法或仁增晉美林巴尊者所傳講的修心五法,從知母、憶念母恩開始做起。
例如,先從自己母親的恩德開始觀想,逐漸擴大到叁界六趣一切衆生,憶念衆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對我們都有今生母親一樣的恩德。但一切如母有情現前正在感受各種痛苦之果,而産生這些痛苦的原因正是爲了我們這些子女而造下惡業。無始以來的所有父母都如同今生的父母般,爲了兒女可以付出自己的所有。比如當我們感受病痛的時候,即便父母知道殺生是一種罪業,也會盡可能去外面找一些活生生的生命給我們補養身體,由此造下多麼大的惡業!細致想想這些小小的事情就能清楚地知道,父母爲了我們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反過來想,正是由于一切惡業都由父母自己承擔,如今他們仍然在輪回當中遭受痛苦,而現前該輪到我們回報了,所以要對叁界六趣一切父母生起慈悲心。
當然,僅僅站在慈悲心的立場上而不度化衆生獲得解脫還是不夠的。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將可憐的父母安置于何處呢?前面已經說過,下士道的目標是安置于人天果位之上。但細致想想,我們的母親無始以來獲得過很多次人身、天人身等等,但終究無法得到永恒之快樂,所以現前把母親安置到下士道之果位還是有些不夠。如果將母親安置到中士道果位之上,雖然他們已經超越六道,但還是不具佛的一切功德,因此安置于中士道獨自涅槃果位仍舊有些不圓滿。由此可知,將一切母親安置到上士道佛的果位當中,才是最圓滿的。因爲佛的果位具有遍知的功德,從自顯的角度來說,獲得斷證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我們平常也在講解,因爲煩惱已經消盡並超越時空界限的緣故,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顯現都是功德,所得到的快樂也是永恒的。所以將父母安置到佛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
當自己在禅修時産生昏沈、掉舉的時候,可以觀修菩提心,從觀想自己母親的恩德開始,直到觀想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果,可不是僅走個過程就可以,需要修行者長時間去觀想修學,因此,從修法的角度而言,我們無論修學什麼法,其實都是在修如何將一切母親安置到佛的果位當中。
世間人認爲如果能經常在父母身邊,爲父母端茶倒水,噓寒問暖,就是一種孝順。當然,在自己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自己的修法也不是非常精進,這時候能做一些這樣的行爲,當然是一種善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你現前所想的不只是端茶倒水,而是爲了讓一切父母都能獲得解脫而精進修法,這就是出世間的大孝。
現前我在漢地講法的時候也常常告誡大家,雖然世出世間的孝道可能有一些沖突的地方,但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修行者,看看他所做的一些事即知。如果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說要成辦出世間的大孝,恐怕他口中所說的只是一種狂言而已,因爲大孝是從小孝的基礎之上而創造的。現前我也要告誡在座的所有做子女的,應該非常孝順父母才對。現前很多年輕人都覺得父母無法和自己溝通,因爲他們的思想太落伍了。但你不妨想一下,你父母當年也是年輕人,在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母是否嫌棄你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時代,因此只管自己出去娛樂而將你丟在一邊?如果這樣的話,恐怕你早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因此根據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依據修心法要,從知母念恩開始逐漸修學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