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二)清淨發心的重要性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二)清淨發心的重要性

  凡夫最大的缺點是我執,用世間的語言描述,就是習慣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在面對他人時,無意中會形成一種特權意識。有時細致觀察自己,當別人說自己有多惡劣時,恐怕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無意中産生的特權意識在作怪。因此,凡夫總是習慣給他人建立各種規矩,卻不會以同樣的標准要求自己。

  作爲修行者,從出世間角度而言,也同樣一個道理。無論依止導師還是行持一切善法,由于我執作怪的原因,我們還是會以自己爲中心,要求一切外境隨順自己的意願。比如在依止導師的過程中,導師慈悲心的大小完全以自己的感覺爲判斷標准。如果今天希望導師笑,導師就笑,就會覺得這位導師很慈悲;但今天希望導師哭,導師沒有哭的話,又會覺得導師很不慈悲,恐怕自己和這位導師沒什麼緣。我想,這可能不是有沒有緣的問題,如果你以這樣的見解去尋找導師,即便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在你的身邊,可能你也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一般,永遠無法見到佛陀的功德。因此,我們時時都要觀待一下自己的內心。

  前面從父母的角度當中講解,大孝是在小孝的基礎當中樹立的。若不具備小孝,僅在口中說要做一位大孝者,恐怕只是一種诳言。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一生都在爲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努力,並且成辦了很大的利生事業,但僅從憶念父母的角度來說,上師也稱得上是一位大孝子。上師的父母在上師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直到上師八十多歲的時候仍舊一直惦記著自己的父母。無論是講法還是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自己的父母,上師就會流淚。長期在喇嘛仁波切身邊的人都有所了解。如是講解也是告誡大家,作爲修行者,我們能否成爲所有人的榜樣,就要反觀自己是否有一些特別出衆的行爲,否則與凡夫的差距又在何處?即便自己認爲自己的修行有多好,有誰信呢?

  以上講解的是清淨發心的功德。通俗一點說,想要令善根轉變成無量,清淨發心不可或缺。因此無論以後從事什麼善法,首先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如果修行的目的僅僅爲了自己獲得解脫,即便你修的法有多深,也只有一份功德。如果爲了叁個衆生而修法,就有叁份功德。若爲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發心修法,就會變成無量之功德。因此,即便平常修行時間短暫,可能只有一兩個小時而已,但若具有清淨之發心,一兩個小時的修法也會變成無量之功德。依靠無量功德的力量能消盡無始以來的罪業,我相信成辦解脫已經不再遙不可及。發心清淨是迅速成辦解脫的殊勝方便道,所以,清淨發心非常重要,需要我們時時反觀自己的發心是否爲上士道之善念發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