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八)等持與所緣
【經中亦言:具清淨之所緣】
何爲具清淨之所緣?我們初次修學有相定時,將心專注于某個所緣境之上,它就是清淨之所緣。雖然這個清淨不是最了義的清淨,但相對來說,可以依靠它止息一切其他散亂,因此它也是清淨所緣。若要講得更高深一點,清淨之所緣就是明空不二。這裏所謂的“明”,雖然沒有所緣之境和能緣之者,已經從能所二取之中超越,但這並不是說,眼前呈現的一切現象、耳邊聽聞的一切聲音已經不存在了。
現前有很多漢族弟子非常愛推理,也就是說,無論他自己的禅定境界如何,他都喜歡憑自己現有的禅定來推理很高的境界。例如很多弟子會認爲,禅定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因此在修禅定期間,一旦有起心動念,就會一再認爲這是過失。那麼先請問一下,佛菩薩已達到入定出定無二,他會有各式各樣的念頭嗎?比如早上起來會有想吃早飯的念,出門前有穿這件衣服還是那件衣服的念嗎?再比如,當站在亞青寺的時候,他知道當地是亞青寺,這邊是山,那邊是草地嗎?如果知道,是像我們平常所認識般,需要起這樣一個念嗎?或者今天要去辦一件事情,心目中有自己要辦這件事情的念嗎?如果憑我們平常的推理,認爲只有止息一切妄念,永遠沒有妄念才是佛的境界,佛豈不就是一個植物人嗎?因爲佛什麼都不能想,一想就不是佛。講解這些是告誡大家,在修學過程中做一些思考,並不是什麼過失。記得前兩年我在講解《普賢六界續》時,也講過什麼是智慧,這些道理知道一些也非常重要。
【一心專注善之所緣,猶如無風之火燭,稱爲等持,亦爲叁學中之心(定)學處。】
根據見解的不同,等持也有高低。但總的來說,只要能做到心不散亂,專注在某一個所緣之上,就叫做清淨之正行。比如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專注于阿彌陀佛的佛號之上,依靠念誦令自己的內心清淨下來,就是持名念佛。又如南傳佛教小資糧道在修四念住的時候,修學禅定首先以呼吸作爲所緣,令心清淨。還有些教法依念“嗡啊吽”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等等。雖然方式各有不同,但這些都是初步階段,目的就是依靠所緣的力量來止息一切妄念,讓心清淨下來。這就叫做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