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九)清淨正行禅定

  聖者言教 第十四課(十九)清淨正行禅定

  禅定有多種分類,我們不能認爲只要所緣在某一個境之上,就是一切禅定中最高的境界。不能這樣簡單地樹立禅定見解,因爲禅定分爲很多層次。從這個角度而言,知道清淨正行的一些道理非常有必要。現前我們所修學的清淨正行是直斷與頓超,這是完全從思維範圍當中超越,是一種便智雙運之見解。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在意識轉爲道用之上能赤裸出很好的見解,並且還要懂得辨別逆緣與順緣之間差異。因爲兩者非常相似,若不細致加以辨別,很容易將各種見解混雜一起。

  例如以前講解過第八識阿賴耶識與出世間勝觀之間的差異,前五根識與出世間勝觀之間的差異,第六識與出世間禅定之間以及第七識末那識與出世間禅定之間的差異等。因爲禅定見解若不作辨析,就會出現“相似相似易錯亂”的情況。近段時間,也有不少弟子過來彙報見解。若僅從第六識耽著這個環節而言,當與出世間勝觀做比較的時候,很多弟子對耽著的認識還是有些不夠細致。難道耽著還需要細致認識嗎?當然需要。因爲我們認識耽著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感覺,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說過,能所在第六識耽著期間是一如的,出世間禅定期間講解境心無二,也是在講解一如,即便有時候認爲後者的“境和心”就是前者“能和所”的異名,但同樣是一如的境界,它倆最大的區分在于何處?再舉個例子,眼前能看得見花,也知道是花,而後者也看得見花並且知道是花,請問兩者有什麼區別?你可不能把兩種見解混爲一談,認爲前者能所一如,後者是能所雙亡的一如。但請問什麼叫能所雙亡?眼前呈現的境存在,知道眼前呈現境的了知也存在,既然兩者同時呈現,怎麼會叫做雙亡呢?只不過是前者你用能所來代替,後者用境和心或者體和用代替,除了名詞做了改變,你的見解實際當中並沒有很好的改變,因爲你講不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即便你認爲自己具有禅定,但是當所謂的禅定與意識交雜在一起,這種禅定即便屬于出世間禅定,也是一種不依止要義而做印證的禅定,依靠這樣禅定想要迅速增上見解恐怕很不現實。

  當然,不能辨別兩者的最大原因,首先從順緣出世間勝觀的立場之中而言,是因爲現前還沒有完全赤裸見解。從逆緣的角度來說,在了知當中也還沒有很細致地感受到其中的區別,所以就會認爲兩者好像相同。雖然在高原地方,無論是藏人還是漢人,修學殊勝法門的弟子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辯證兩者差異者又有多少,真的很難說。當然,如果平常學過很多理論,或者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從文字上可能會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用文字掩蓋真實之見解,實際當中沒有任何感覺,這樣可真沒有什麼意義。

  現前也有些弟子說,很多活佛或者導師都在印證弟子已經達到第幾地的功德了,爲什麼從未在我面前聽到過類似的授記呢?我們先不談你現前的見解到底是一地、二地還是多少地,如果你能赤裸出自己的見解,能辯證上下不同見解之區別,你印證自己有一千地、一萬地的見解都可以,但實際上,這些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對于成辦解脫又有什麼意義呢?是的,我最多可能就贊歎一下這個人修行不錯等等。因爲我也在想,以後若是需要印證一些弟子,目的也是爲了讓他利生事業更加廣大,或者在與閻王爺面對面的時候能夠成辦解脫。如不能過閻王爺這關,即便我給你印證幾個地的見解,也沒有什麼意義。

  要記住,印證禅定需要多方面條件成熟,就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所講解般,即便這個人禅定聽起來不錯,但是若性格不賢善,只是天天自誇心很清淨,說這就是他的清淨之正行,我想沒一個人會相信。因爲你的性格已經說明一切,因此印證禅定需要多方面條件的成熟.。

  當然,我們在座的很多弟子修行都非常了不起,但要記住,無論是否給你做印證,前提必須要能赤裸見解。要不隨便一位導師爲了照顧你的顔面,張口就說你是幾地菩薩,可真沒有任何意義。從某種角度來說,你的面子能值幾個錢?總之,我們在理解清淨之正行的時候,還是需要細致一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