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六課(二)調伏內心才是修法的功德
雖然我們都知道修學佛法的目的是調伏內心,但在行持各種善法時,可能還是會將重點放在身語之上。因此,即便你參加了不少法會,朝拜了許多神山,谒見了衆多導師,行持這些善法雖具有諸多功德,但請問你的功德在于何處?如果將功德安立于自己身口意叁門之外,這份功德當然不屬于自己。
譬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及曆代傳承祖師都早已成就,但現前我們仍舊在輪回中漂泊,他們的功德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也就是說,叁門之外安立的功德對我們而言,沒有一點意義。同樣的道理,叁門之外若能安立業障的話,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如叁惡道衆生由于往昔造作種種惡因,現前正在遭受不同的痛苦,而我們卻在人間享受種種快樂,所以叁門之外的業障對我們也沒有任何妨害。由此可知,身口意叁門之外的功德或者過失對我們都沒有絲毫之影響,所以我們行持善法所具有的功德應該體現在自己的叁門之中,而叁門之中心是主宰,因此,我們行持善法的目的應該是調伏自心,並觀待自己的內心有多少改變。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當然,初次進入佛門時,由于虛榮心非常強的緣故,還是會著重在表面上做一些善法,而在調伏內心上走個形式。因此無論內心是否具有功德,或者所獲功德多少,只要身語做了一些善法,自我感覺都非常好。但是後期隨著見解的增上,可不能繼續如此。尤其對修學無上竅訣大圓滿的弟子而言,無論對逆緣還是順緣,都應該有很細致的認識,而不能僅僅停頓在粗大之中。我常常和弟子們說,往昔我也非常執著于四處朝拜神山或者參加法會。雖然口中說是爲了成辦解脫,但其實就是讓自己去散散心,到各地走馬觀花。因此,無論是朝拜神山還是參加法會,內心都難免有一種散亂的心願。後期隨著自己的成熟,知道作爲希求解脫的佛門弟子,修學佛法的目的不是爲了走個過程,而是爲了成辦解脫,而解脫不在某個地處,而在于內心。
所以,作爲修行者,真的需要細致觀心。有時候由于心太過粗大的緣故,總覺得這樣那樣都可以,但現前細致想想,真的不可以這麼粗大。如今這個時代,由于衆生煩惱沈重的緣故,信仰佛教的人非常少,如果你的修法只是走個過程,讓別人看看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麼請問,有誰會欣賞你的過程呢?因此,無論走過程的修法能讓自己的內心有多麼滿足,都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義。既然如此,我們爲何不認真觀待內心,讓自己的修行更加圓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