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六課(叁)觀修不能只走一個過程
今生我們信仰佛教,將身心投入修法的目的在于何處?我想,並不是爲了圖個熱鬧。如果僅僅是貪圖一時熱鬧,漢地有衆多娛樂場所,爲什麼我們不去這些娛樂場所而是跑到環境艱苦的藏地來呢?另一方面,信仰佛教的目的也不是爲了逃避生活中的種種煩惱。要記住,成辦解脫才是我們今生信仰佛教的目的。當然,解脫是佛教的專用名詞,說白了就是爲了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
現前也不妨反觀自己的內心,在今生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能時時做到調伏自己的內心,在面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時,時時都能與大家和諧快樂地相處?更重要的是,當無常到來的時候,是否能坦然面對?現前無常還沒有呈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尚能聚集在一起,但自己何時會從人間消失,誰都不知道,也許是明天,也許是明年。一旦無常降臨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內心是否能感到自在?
雖然我們時時都在講解無常,但是若不細致觀修,可能內心也只是走個過程。往昔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說自己在桑耶寺修行了一段時間,現前對菩提心有很好的認識,尤其在修自他交換方面,能做得很圓滿。我說,菩提心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密意,我們所從事的一切善法都是爲了達到圓滿的菩提心,因此菩提心修得好我相信,但是能做到非常圓滿,恐怕不現實。尤其是觀修自他交換,在想象中自他交換並不困難,但真的能做到坦然面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位居士對此不能接受,他認爲自己確實已經能做得非常圓滿。于是我舉了個例子來說明。比如現前有個受苦的衆生,呼吸期間觀想以呼吸來交換彼此的痛苦和快樂,相信你能做得到,因爲當時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念在蒙騙你——即便自己這麼觀修,這些痛苦也不會真實替換到自己身上。以前在藏地也有一位修行者認爲自己的菩提心修得非常好,後來遇到一位高僧大德,這位高僧大德問他,如果他的面前是一位麻風病患者,他是否敢修自他交換?往昔藏地出現的各種疾病中,麻風病可能是最恐怖的病,一旦聽說誰得了這樣的病,與他接觸過的人都會被衆人孤立。因此高僧大德問那位修行者:“如果你面前有個麻風病人,當你吸氣的時候,麻風病人所有的一切病痛都會從你的鼻子進入你的體內,你會真的患上麻風病,你還敢觀修自他交換嗎?”這時,這位修行者才認識到自己的修行還遠遠不夠,他說,這個他不敢想。
我們講解這個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誡大家,修法不要只走一個過程。即便我們現前天天都在講解無常,甚至閱讀的經典也在講解這些教言,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用心思維,只是聽聽而已,這可不是一個好習慣。因此我們要時時憶念無常。比如當你去醫院看病時,醫生說你已經患上晚期癌症,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你會怎麼想?我們都知道,癌症晚期難以治愈,國內外都沒有特效藥,醫生的這句話就等于給自己判了死刑。前兩年我也遇到很多絕症患者,他們中的很多人,內心都非常脆弱,因爲他已經真正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懼,那時的心情與現前可完全不一樣。
如果現在你還認爲無常可能只是上師說說而已,自己還沒有查出癌症,即便有可能也不是惡性的,總之死亡距離自己還很遙遠。只要內心還有自己不可能死的念頭,即便你對佛法有多麼大的信心,在實際修學過程中,恐怕也很難做到精進。也許你認爲在面對死亡時自己不會恐懼,但如果今天死亡真的降臨在你身邊,恐怕你的內心只有痛苦而做不到自在。這樣實在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