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六課(四)調心才能迅速成辦解脫
我們時時都在講解無常,試想當無常真正降臨在自己身邊,以你現前的能力,會怎樣面對它?如果僅僅是一種無所謂、沒辦法的心態,對信仰佛教者而言,真是非常糟糕。若在面對無常時內心充滿痛苦,當然更不圓滿。因此,我們真需要細致問問自己,從初入佛門直至現在,自己從事了不少善法,這些善法對自己成辦解脫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當然,因根機不同,希求解脫的心力也有所差異。比如對下等根機來說,因爲本身力求心不是很高,認爲自己今生可能沒有成辦解脫的能力,即便行持諸多善法,也只是爲自己創造將來解脫的緣分,希望借由今生造下的種種善因能夠在未來的未來獲得解脫。若僅僅從這點來說,我相信你現前所從事的一切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爲即便只念誦一遍觀世音菩薩心咒或阿彌陀佛聖號,都已經播下了成佛的種子。但如果你的心願是今生成辦解脫,也就是說,你具有中等及上等根機,這時若僅僅行持一些善法而沒有細致觀待內心起現的功德,想要即生成辦解脫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爲我們所追求的解脫和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某個據點之上。如果極樂世界通過現實的交通工具可以到達的話,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測算出到達的時間。但事實並非如此。極樂世界並非在遙遠的實有地處,而在于清淨心之中,所以要成辦解脫,往生極樂淨土,必須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從初次進入佛門直到今天,我們做過很多禮拜,結過各種手印,念誦過諸多經文心咒,甚至也閉關過很多年。不僅如此,上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下施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的善行,我們也沒少做,真的付出了很多。但這些善行對即生解脫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問問自己的內心即知。當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沒有消盡,慈悲心、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增上時,只能說以上所做的一切善事沒有絲毫之功德。需知,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如果行持善法沒有起到調心的作用,即便平常自己感覺有多麼好,自诩做過多少件善事,心中有多麼滿足,只要煩惱沒有消盡,功德沒有增長,我們都只能說,你的功德非常薄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並不是很大。所以現前無論是聞思還是實修,一切均應變成對治貪嗔癡煩惱的妙力,若不具備這一點,行持任何善法都只是走個形式而已。
往昔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一生中從事的善行,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說:“無功德。”這並不是因爲達摩祖師悟性不高才這麼說的。要記住,當你初次從事善行時,一切善行都是有功德的,但是前面行持善法的功德多數屬于有漏功德,如果你天天宣揚自己的善行,這些功德就會逐漸消盡,最終成爲無功德。因此,自己從事善法是否具有功德,不用去問其他高僧大德,問問自己的內心即知,因爲自己的內心永遠不會欺騙自己。我們可以欺騙任何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
由于反複宣講的原因,我相信在座的信衆對這些道理都很清楚,但自己又做得如何呢?尤其晚上睡覺期間,能有幾次在夢中認識到夢?站在小乘的理論角度,我們可以用無分微塵和無時分刹那分析,一切都是空性。從大乘的教法當中,可以用緣起性空理解一切法都是空性。如果空性見解真的能契合心相續,晚上做夢的時候,怎麼會在夢中認識不到夢是虛幻的呢?夢中達不到這種境界充分說明,我們平常的修法恐怕只是在口中樹立一個名詞而已。例如我們把眼前看到的花稱作“花”,現在也可以把它改名叫空性,但實際上還是花。即便你將山河大地改名叫做空性,但在自己的感覺當中,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晚上做夢的時候,也仍舊會執著好東西,嫌棄不好的東西,一切對自己而言,並沒有空。
傳講以上這些教言是爲了告誡大家,修行必須要和心相續契合,而不能僅僅走一個過程。尤其對很多初行者而言,初次進入佛門時總覺得佛教很神秘,離自己很遙遠,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到,但作爲希求解脫者,在自己修的過程中,還是應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