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七課(九)以平等心觀待每一位導師
我們初次進入佛門的目的,就是爲了斷絕與平等相違的一切思想,這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無論從皈依開始入手,還是修學禅定,都是爲了對治煩惱而成辦平等,所以要從平等開始做起。
達到平等之境界者稱之爲菩薩和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男女菩薩是平等的。我們現前爲了創造這個條件而在行道之中,因此在語言、行爲和思想上都應盡可能往平等去發展。我們在座的弟子由于長時間在衆多導師面前聽聞教言,並閱讀衆多經論的緣故,相信都懂這些道理。但不懂這些道理的也大有人在。如今在漢地很多大城市裏,由于信衆個人緣分的不同而依止不同的導師。所謂依止導師,很多都是先在導師面前受皈依,然後接受灌頂。這幾乎已經成爲一種共同的傳法事業。由于不通達皈依乃至依止上師的衆多道理,很多弟子對皈依導師有信心,對其他導師沒有信心,甚至觀察、傳播其他導師的“過失”。如果這位導師具叁寶之功德,在你誹謗這位導師的時候,已經觸犯了皈依戒。我們可絕不能這麼做。在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即便有時會起現不清淨的念頭,第一時間也應知道這些是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導師的過錯,進而調伏。需知,內心如果不清淨,清淨刹土也會呈現叁惡趣之相;內心若具足信心,即便是叁惡趣也會呈現密嚴刹土,一切取決于自己。所以,當我們開始分別一位導師的好壞賢劣時,讓我們産生這個念頭的其實並不是這位導師,而是我們內心的煩惱。當我們內心清淨的時候,看見誰都會覺得很好;當我們內心充滿煩惱的時候,即便見到佛陀也會覺得不好,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般。兩者由于內心煩惱沈重的緣故,即便面對殊勝化身釋迦牟尼佛也生不起信心,認爲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欺騙信衆的大騙子。最終兩者墮入叁惡趣,充分說明這是他們的過失,而非釋迦牟尼佛的過失。從這個公案可以知道,以後在面對一切期間,都應該以平等心去對治分別心。
但我們講解的平等心,並不是見到一位導師即做依止。我們說過,依止導師要具備具德和具緣兩個條件。雖然一切導師都是具德上師,但若沒有緣份,由于我們習氣煩惱沈重的緣故,恐怕很難把身心托付給這位導師,也很難將這位導師講解的教法融入心相續,甚至有時難免還會産生一些不好的念頭,觸犯戒律。爲了避免這些過失,我們就不去依止不具緣的導師。但不依止這些導師是否觸犯皈依戒呢?當然不是,因爲我們的內心是清淨的,對一切導師都以平等對待。對于這一點,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都知道。在依止導師的過程中,不能像老狗尋食般,不做觀察,見到導師即作依止,依止之後才開始分辨,自己覺得不好的時候就肆意誹謗。要記住,這樣的行爲很容易犯很大的罪業。這些道理懂一些最好。
總之,無論面對哪一位導師,無論是不是我們依止的導師,都應該以平等心對待。如同我們在修上師瑜伽、本尊的時候,觀修的形象無論是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蓮花生大師,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法王如意寶,他們的本體都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包括了我們認識不認識的一切導師的本體。所以平常應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樹立平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