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七課(十叁)信心不圓滿時如何觀想上師

  聖者言教 第十七課(十叁)信心不圓滿時如何觀想上師

  【觀其形相爲邬金蓮花生大士】

  無論修上師瑜伽還是祈禱上師,觀其形象爲邬金蓮花生大師。可能有些人會問:“爲什麼我一定要把導師的形象觀想成邬金蓮花生大師的形象呢?我能不能直接觀想自己的上師?”

  要知道,邬金蓮花生大師乃紅教唯一的上師,所以我們通常在修行過程中把蓮花生大師觀想在自己的對面,這樣觀想,是爲了我們能得到圓滿的加持。初次開始進入佛門期間,我們即便依止了導師,但在我們內心深處,雖然講不出導師和佛之間差異在何處,但還是感覺有一定的區別。因爲我們感覺平常看見的導師就是一個人,該吃飯的時候好像也在吃飯,高興的時候好像在笑,遇到煩惱的事情好像臉還會紅。在我們心中,阿彌陀佛不應該是這樣的,阿彌陀佛應該天天都是笑臉,就像彌勒菩薩一樣,無論何時,見到誰都是笑的。我們有時候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中觀待佛與導師,就會産生導師與佛好像有區別的想法。這時即便我們對導師有一些信心,沒有直接誹謗導師,但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之中評判導師,所以信心還不夠圓滿。由于信心不圓滿的原因,直接觀想上師,恐怕無法得到圓滿的加持。爲了避免這種過失,我們在修上師瑜伽、本尊的時候,把上師、本尊的形象觀想成蓮花生大師形象。若對上師沒有絲毫疑惑,無論上師從事什麼事業,即便平常吃飯,有些導師愛吃鹹,有些導師愛吃甜,無論如何顯現,都覺得一切都是爲了度化衆生,都站在清淨心的立場上,那麼你可以直接觀想上師,不需要觀想諸佛菩薩的形象。所以是觀想上師的形象還是蓮花生大師的形象,完全取決于自己的信心。

  我們在講《普賢上師言教》、《初學悅耳寶藏庫》等前行教言期間,無論是修皈依、頂禮還是金剛薩埵,都把皈依境面相觀想成佛的形象,就是因爲初次開始進入佛門時,我們雖然對導師具有信心,但信心還不是很純淨,所以這時觀想諸佛菩薩的形象。

  如今我坐在法座上,以導師的身份爲你們傳法,有時候我也反問自己,有什麼資格可以做導師呢?雖然很多高僧大德印證過我的功德,但是反觀自己的內心,站在信心的角度,從初次開始依止導師直到現前,我對導師沒有産生過一點點分別。中期有近十年的時間一直追隨在上師身邊,無論上師到什麼地方,我都隨同著上師,但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産生過一絲一毫不好的念,永遠沒有在心中對上師産生過疑問,問過爲什麼。我想這可能就是我的功德。除此之外若要再尋找一個功德,我就找不出什麼功德了。我之所以講解自己的過去,是因爲我們在座的弟子和我一樣,修行的目的都是爲了成辦解脫,而成辦解脫唯一的條件就是信心。那麼問問自己,信心如何?

  當然,信心可以從兩方面去創造。我們平常從事一切善法,會在無意中消盡煩惱、增長信心。細致觀待,從初次進入佛門直至今天,我們雖然沒有特別去修信心,但是在從事一切善行期間,我們的信心無意中也在增長。這是無意中的信心增上。另一種是有意培養信心。比如在依止導師、祈禱上師以及平常整個修行過程中,在心起現不清淨的念頭時,第一時間認清自己的過錯,有意消盡與圓滿正行相違的一切念頭和行爲。這是有意培養信心。信心說起來很容易,但是要達到最純淨、最清淨、最圓滿的信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平常修行過程中,就是因爲對導師、對諸佛菩薩、對法的信心不夠,所以業及煩惱仍舊存在。當信心達到圓滿的時候,業及煩惱自然消失。這是心本具有的特點。所以我們真需要從兩方面去培養信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