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七課(十八)五種智慧

  聖者言教 第十七課(十八)五種智慧

  【五種智慧:密意法界離諸戲論即法界性智】

  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上師瑜伽的第一句皈依中說:“啊!本來自顯之上師,遠離破立作皈依。”本來自顯之上師指的就是法界性智。遠離破立指沒有破除煩惱、也沒有樹立見解的過程,本來就是任運自成、平等的。這就是法界性智,當然也就是密相上師。在參加祖師法會修上師供期間,應根據個人的禅定見解修行。比如在頂禮、供奉、忏悔、隨喜等七支供時,是站在意念造作的立場上樹立七支供,還是在本體不動的前提下,妙力起現不同之相與本體無二中做七支供,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見解。修行上師瑜伽導修也同樣的道理。

  【此智慧能通達清明而無分別之一切諸法,且成余者叁智慧之現基,即大圓鏡智】

  平常在不同教言中,會有不同的印證,如一身印證(法身)、二身印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叁身印證(法報化叁身)、四身印證(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五身印證(五種智慧)和六身印證(六度波羅蜜)。這些都是從不共同的角度中印證見解,但無論哪種印證,只是從不同角度反體印證見解,實際上印證的就是一個見解,並不像某些人理解的,二身印證應該有兩個見解,叁身印證有叁個見解等。就像從不同角度描述一個人,無論從前面、後面、側面、個子、胖瘦等方面描述,都是在講解這個人。所以無論前面講解的四身,還是現在講解的五種智慧,都是從不同角度中講解心的本體,講解本來的功德。

  【一切諸法猶如鏡中影像,無有賢劣及取舍,證得輪涅一味之實相,即平等性智】

  真實見解中沒有賢劣、取舍,一切皆爲平等。這裏講解的見解和前面的沒有絲毫之差別。但要記住,我們現前能否執受這樣的禅定,要觀待自己的見地。在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依止殊勝方便不可缺少。

  【其無有混雜而遍知叁時輪涅因果一切諸法之相,即妙觀察智;無有勤作,無礙行持饒益衆生即成所作智。如是一切身智雙運之自性即是上師。】

  我們無論從四身還是五種智慧中印證,印證的見解就是上師。首先我們要知道平常講解的“佛”是什麼含義。佛乃獲得斷證一切功德之境界,而非常人理解的外在之相。所謂獲得斷證一切功德,已經含攝四身和五種智慧。“斷”指斷除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證”指證得本體清淨和自性清淨。當二種清淨圓滿時,兩種無明自然消盡,因爲真正的二清淨之地,應該樹立在完全斷絕一切分別念及無明的基礎上,也就是勝義上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