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叁)調伏內心就是修法
顯密差異在于何處?是否依止密宗的上師、念誦密宗的儀軌就稱之爲密宗,而依止顯宗的上師、念誦顯宗的儀軌就叫做顯宗?顯密差異可不是這樣辨別的。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在講解顯密差異時,從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和根機爲上等之根機等四個角度講解了密宗的殊勝性。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密宗可以一生成辦解脫。這不僅僅是口中說說而已,現實當中也有很多這樣殊勝的奇迹。不僅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天天在課堂當中宣講,如今也有很多修行人,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老人還是年輕人,臨終時呈現解脫之瑞相者比比皆是。這也充分說明了,密宗一生成就並不是在口頭上,實際上就是如此。但想要成辦這樣的結果,現前我們就要將這四個要點納入到自己的實修之中。
相信在座的所有弟子,都曾在某位導師面前求過竅訣法,也都在修上師瑜伽。無論我在高原還是在漢地講解上師瑜伽,都是契合竅訣法而宣講,大家在實際修法時則應將調伏內心的過程與上師瑜伽結合到一起修行。這樣一來,無論是對治煩惱還是樹立見地,雖然從數量和名詞用法之上各有各的特點,實際當中的用意則完全一如。同樣一個道理,雖然今天我們所傳講的內容從文字表面來看是前行教言,但實際上和正行完全一如。作爲密宗弟子必須這樣理解。當然,剛開始入門者可能做不到這一點,他只能先從前行開始入手,通過修學五加行來積資淨障,逐漸令自己成爲修學正行的法器,然後逐步開始進入正行。
但現前有很多弟子認爲自己前行已經修完並且開始步入正行,因此可以把前行擱置一旁專門修學正行,這樣的修學充分說明你對正行的理解還很淺薄,以這樣的見解去修法,恐怕只是在走一個過程而已。雖然在短短的時間當中,可以把成熟口訣法求完,但求完以後再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又有怎樣的變化呢?
要記住,真正的見解不會隨著心情的起伏而有所改變。當心情平和時有一定的見地,但是一旦心中産生煩惱,又不具備這樣的見解了。我相信,順緣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有見解,因爲心情開朗情緒好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煩惱,見解也挺高,甚至還看到各種光等等。但是情緒低落的時候再看看昨天所謂的光還在嗎?曾經自認爲很不錯的種種感覺還在嗎?所以修行,不僅僅順緣的時候要具備這個條件,逆緣的時候更應該具備,這才是一位真正修行者的特點。
無論是做善還是做惡,都是心在支配,所以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及華智仁波切說:“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 因此,心是最重要的。我相信,這些道理從理論上而言,每一個人都能通達,但在現實當中,你的修法是以調心作爲重點,還是以身口作爲重點?若平常的修法還是著重于身體的勤作,喜歡去各地朝拜神山,通過依靠身的疲勞來消盡自己的煩惱,那麼對你而言,身才是諸法源,而非華智仁波切所言的“心乃諸法源”了。同樣一個道理,每天的修行都執著在念誦了多少遍心咒或儀軌等口誦之上,就是“口乃諸法源”,這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心是一切法的根源也有矛盾。
相信很多人已經修過覓心法,也已經認識到萬法即爲空性,但是晚上做夢的時候,知道夢中一切都是虛幻的次數有多少呢?雖然已經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但這種對虛幻的了知可能只是從書面上做了一點理解,比如通過小乘無分微塵和無時分刹那或者大乘緣起性空的方式,了解外在山河大地以及內在自身都是空性,但是否真的證得這種空性了呢?若真正已經證得空性,爲什麼現實當中的煩惱還那麼熾盛,夢中的一切境相還那麼真實,一點也認識不到它們是虛幻的呢?這就說明我們的修法恐怕只是走了一個過程,而並沒有真實的見地。這麼講解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告誡大家,無論你現前修法處于哪個階段,調伏內心的宗旨始終不能忘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