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七)爲什麼要視師如佛

  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七)爲什麼要視師如佛

  【祈禱上師分二:總希求;祈禱自相續中生起四種殊勝要道。

  戊一、總希求

  我之相續遠離善法滋潤,並因業及煩惱變得僵硬之心無法堪能,祈禱上師大悲威光加持我獲得成熟解脫。】

  由于無始以來至今習氣煩惱沈重,遠離善法滋潤,因此我們的內心難以生起善念,變得僵硬而無法堪能。無論是修加行還是打坐修正行,常常因爲身體的緣故而修不下去,或者因爲昏沈掉舉太沈重而沒法入定。爲了對治煩惱,消盡自己的業及煩惱,令修行見解迅速增長,祈禱上師必不可少。

  說到祈禱上師,首先要知道誰爲上師,爲什麼要祈禱上師?尤其從漢傳佛教大乘教法顯宗的角度來說,祈禱上師的說法非常稀少,大家平常祈禱的對境多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而鮮少祈禱上師。但到高原地方求學密宗的時候,好像祈禱的一切對境都是上師,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總的角度來說,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示現涅槃之前爲阿難及一切信衆授記:“末法時代,我以善知識之相來救度你等一切衆生。”所以上師本身即爲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親自授記。但佛爲什麼要呈現出上師的形象才能度化衆生呢?這是因爲衆生業及煩惱沈重、眼根不淨,無法看到佛清淨莊嚴的形象,因此佛才呈現凡夫之相,目的就是度化業力沈重的我們。細致觀待,當年無著菩薩在雞足山修彌勒菩薩的時候,即便彌勒菩薩讓他將自己扛在肩上走入鬧市,也沒有一個人能看見彌勒菩薩。這充分說明,佛以法身或報身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無法見到,所以只能以上師的形象來度化一切衆生。如今世上不同上師度化衆生的事業雖然各不相同,甚至性格脾氣也不盡一致,但要記住,無論上師呈現何種形象,示現以何種方式度化衆生,只是度化衆生的方式不一樣,並不意味著導師與導師之間有什麼差異。

  如果有人問,與你最近的佛是誰,你會怎麼回答?可能有些人會說是蓮花生大師,有些認爲是釋迦牟尼佛,還有一些覺得是阿彌陀佛。但他們到底在何處?有些清淨的人可能會說,往昔他在虛空之中見過阿彌陀佛,也見過釋迦牟尼佛,但他們究竟在什麼地方,恐怕就不知道了。當然,我們平常都說自心就是阿彌陀佛,但細致想想,實實在在的一位佛,除上師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尊了。

  這個結論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從衆多教證和理證中都可以樹立上師即爲佛。從恩德的角度當中來說,上師當然遠遠超勝一切諸佛菩薩。如今我們內心能生起一點點菩提心,懂得善惡取舍的道理,甚至能理解什麼是佛,這些恩德都來自于上師。所以從恩德的角度來說,上師遠遠超勝諸佛菩薩,因此我們要時時祈禱上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