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忍辱的方法和功德(堪布昆丘嘉真)

  堪布昆丘嘉真開示——修忍辱的方法和功德

  

  人若無忍耐寬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並且摧毀由布施與持戒所累積的功德。《入菩薩行》說:“千萬劫來藉由布施和供養諸佛等所累積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毀。”憤恨積在心中猶如身內藏著一顆子彈,痛苦難當、身心不得安甯,甚至無法睡覺。人起嗔恨時,親朋好友也跟著受苦,不願與他爲伍;缺乏忍辱包容的人,魔障很容易入身幹擾,阻斷成佛之路。總之,當人發怒時,身心不安詳,也無快樂可言。

  忍辱包容的人具有無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薩行》說:“沒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業更重的了,沒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難爲的了。”因此,我們要以各種方法穩固、確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樂(包括世俗之欲望),也一定能證悟成佛,圓滿心性。

  忍辱的定義是發自慈悲、甯靜的內心所帶來一種沈穩、自在的感覺。它又分爲叁類: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忍等。

  1、耐怨害忍

  對曾加害我們者,生起寬容之心。若有人誣告我們,或以手腳、言語傷害我們,通常都會對我們以及親人造成傷害,這時,我們便要修行忍辱。這表示不要讓自己的心産生混亂,不報複,也不積怨。有人認爲修行忍辱是認命的表現,但事實上,它是培養心中一股力量和明性的過程。

  另一個修行忍辱的法子是認清對方是受縛、無法自主的。例如,一個發怒的人用棍子打人,造成痛的感覺是來自棍子,而非那個人,所以該被毀的是棍子,但它本身並沒有自由意志,全憑他人控製;然而打人者的心也非自主的,他完全受製于嗔恨和愚癡,因此,我們要想辦法平息的是他的憤恨,而不是做出反擊。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省自己的業力在整件事中所扮演角色,我們現在所遭受的傷害,事實上是源自于自己過去生的業力,也就是說,過去某生中,我們一定也造作了與此類似的惡業,以致今天才須自嘗惡果,而且非受不可。

  另外,我們也要看看自己身體的弱點。倘若我們沒有肉身,就不會感到痛苦,因此,我們自己和他人都有肉身這個事實本身就構成了痛苦原因,我們也毋庸去責怪別人。

  我們應該再看看自己心靈的弱點。心總是想盡辦法要保護身體,它拒受一切無常的事實,而且又很容易受傷。事實上,傷害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朋友,因爲他教導我們容忍之道,藉此清淨我們的惡業,增長我們的功德,引領我們更接近悟道。

  我們也可以藉此觀想以修忍辱:此位傷害我者在過去生中一定曾爲我的父母、親戚、朋友,也一定曾非常疼愛過我,因此我不應以惡行相報;再觀想他也具有無常之本質,任何時候都會遭遇到死亡,所以我們應該憐憫他。我們可以再觀想那些正在嘗受叁毒苦果衆生的痛苦,我們要發菩提心消除它,願一切都能離苦得樂。

  2、安受苦忍

  當人發願修行悟道時,一切痛苦應以歡喜心來受,以涵養包容之心。各種痛苦中,尤其是男女出家衆所受的有:常要找尋衣食的來源、承事叁寶和金剛上師的工作艱苦、受法、傳法、勞心勞力、修行辛苦;而且在清晨與黑夜,無論多勞累、多冷或多熱、多饑或渴、身體多痛苦、精神多不好……,都要持況修法。嚴重時,身體還要開刀接受手術。因此在成覺之道上,我們的確須要忍辱。

  3、谛察法忍

  堅定毅力,以聽聞學習深廣浩瀚的法教。當我們聽到有關佛、法、僧的廣大功德時(注:佛的功德有:遍知、十力、四無畏、十八共法等),不應覺得不耐煩,反應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教法。在這方面,佛陀講了下面這個故事:許多劫前,有兩個偉大的苦行道人——倉偏哈和梅瑾,同住在一處叢林裏。有一天,一位逃脫的盜賊經過,拜托兩位修道人不要說曾看過他。當他逃跑無蹤後,倉偏哈說:“我們真是進退兩難了!若說我們看過他,他鐵定有麻煩;若說我們沒看見,我們又說了謊……。我們該怎麼辦才好?”梅瑾說:“我們不應執著自己的身體。”一陣子後,國王德彌畔和他的搜索隊來到了森林裏。當他問兩位道人是否看到盜賊時,他們回答道:“大王,如果我們不曾看過自己,又如何看得見一個賊子?”不久,盜賊被發現了,被帶到國王那裏。國王不了解兩位道人話中的意思,遂指控他們說謊,並令吏卒砍斷他們的手腳。梅瑾仙人對國王說:“王啊!大地之尊!若你找尋你自己時,哪裏可以找尋得到國王呢?王自己是躲在他的耳朵或鼻子、或舌頭、或眼睛、或心中、或某個他處?”國王仔細思索這些話,恍然了悟無我之義,于是他爲自己對兩位道人所作的行爲感到歉疚。知道國王有悔意,梅瑾說:“就如您領悟到了“無”,我們也知道,事實上,並不真有手和腳這回事,因此也沒有什麼被砍斷的。”國王接受了佛法,並請兩位道人當他的老師。兩位于是爲他講授戒律:“王啊!請仔細看清楚持守淨戒的真實力量!以此力量,願我們的手腳回來!”刹那間,兩位行都者的手腳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于是國王對二者的修證完全信服,無一絲懷疑,而他從此便勤修身、口、意的尊貴戒律。不管他曾犯作何種惡業,但以其持戒以及二位老師的忍辱功德力,他看到了十方上千萬的佛菩薩。佛陀講完故事後總結說,梅瑾道人在許多世後證悟,號無瑕眼如來;而倉偏哈道人也在許多世後證悟,號梵天如來;國王同樣在許多世後證覺,號大成就如來。

  若人爲度一切衆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將變爲無量無邊;若以悲智合修,則忍辱之戒將變得非常清淨。忍辱之廣大殊勝的修行之果將引領我們開悟證覺,也能身體健康長壽、富于聲望,甚至當一國之君。

  摘錄自《追尋無暇甘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