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講記93[智慧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唯識宗說,若是迷亂的心識也不存在,那麼這些法就無法顯現。他們爲什麼要安立這樣一個法呢?主要講的是自證自明的心識,這是一切法的基。如果沒有這個基,一切法就沒辦法顯現。
中觀認爲,無論是能取心還是所取境,統統都是不成立的。
唯識宗認爲還有一個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但在前面已經遮破過,這是不存在的。在萬法抉擇爲空性時,它在世俗谛上不存在,在勝義谛上也不存在。若是有這樣一個實成法,應該能見到,但是沒見到,所以不存在。比如,在桌子上如果有寶瓶,則可以見到。但是由于沒有見到,所以說這個桌子上不存在寶瓶。可見而未見,所以說不存在。同樣,若是有這樣的心識,可以見到,若是沒有見到,可以說不存在。
唯識宗爲什麼要安立這樣一個法呢?在抉擇諸法究竟真理的時候,他們沒有明白“因爲都是空性,所以可以顯現”的道理。有部、經部、唯識宗了知了空性的真理,但他們所了知的空性不究竟,他們沒有了知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所以,唯識宗認爲,若沒有這樣的法,一切所知都無法顯現,都不存在了,這樣就變成了斷滅,所以他們安立了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以它作爲基,從中顯現一切法。也可以說,他們認爲,阿賴耶當中有很多習氣,這些習氣成熟的時候就會顯現。
壬二(遣除勝義之诤論)分二:一、破除若無迷識則無執著之過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
癸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分二:一、辯論;二、破彼。
子一、辯論:
輪回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唯識宗說:能取所取都屬于輪回。能取所取的輪回要依于迷基無二之心識這一實法。“無二之心識”,這個心識是唯一的實有法。“無二”是遠離能取和所取的意思。必須要依于迷基,若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也不存在,二取的輪回法就不能顯現了。
之所以稱“迷基”,“迷”是指輪回法,即能取所取。他們也承認,這些顯現都是不存在的。他們認爲,以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作爲基,顯現能取所取之法。作爲“基”的這個心識是實有的,它不屬于輪回,而是屬于涅槃。若是連這個“基”也不是實有的,也不存在,那這些顯現法怎麼顯現呢?二取的輪回法就如虛空般不能顯現。所以,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應該是存在的。
其實,正因爲是空,所以才能顯現;若不是空,都不能顯現。但唯識宗沒有明白這個真理,就跟中觀進行這樣的辯論。
子二、破彼:
無實若依實,雲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若心離所取,衆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無實若依實,雲何有作用”:中觀辯駁:你們說這些二取法都是無實有的,都是虛妄的,也就是不存在的,但這些要依靠一個實有的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才可以顯現。若真有這樣的一個實有法存在,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爲什麼?因爲二取法都是虛幻的。既然是虛幻的,就無法對它起作用,如同在虛空上畫畫一樣。
比如牆是有實法,在牆上可以畫畫;但虛空是無實法,在虛空上沒有辦法畫畫。爲什麼?因爲虛空就是無實有,不存在。同樣,若是二取不存在,即使有這樣一個遠離二取的實有的心識,它也無法起到作用。
唯識宗的意思是,通過這個實有的心識來顯現萬法。其實,這也只是這樣說說而已,實際上它對這些法的顯現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爲這些顯現法都是虛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如同虛空,所以無法對它起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既然外境是不存在的,這個心識就遠離了助伴,應成獨一體,這是不合理的。“助伴”是指與能取相對的所取。沒有所取,就沒有能取。若沒有所取境,能取心也不能存在。
“若心離所取,衆皆成如來”:若沒有所取境,就沒有能取心。這樣,就遠離了能取和所取。若遠離能取所取,就遠離了染汙,那一切衆生就應該都成佛了。遠離了二取之染汙,也可以說遣除了二取之障礙,這樣本具的真如就顯現了,一切衆生都成如來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唯識義”,即唯識宗認爲,若是沒有這樣一個實有的心識,這些輪回法都不能顯現、不能成立。但是,如果衆生都成如來了,輪回就不存在了。那麼,你們安立這樣一個心識作爲顯現輪回法的基,究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必要?
按道理來說,遠離了能取所取就是成佛了。唯識宗說所取境不存在,那麼能取心也就不存在。既然這樣,衆生就都成佛了,輪回就不存在了,所以也不用安立輪回的基——實有的心識。因爲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必要了。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勝義空性而修道。
醜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叁:一、真實宣說;二、所修道之自性;叁、修道之果。
寅一、真實宣說: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主要是空性。一切法在本體上是空性,顯現上是如幻如夢。證悟空性的智慧叫空性見。空性見爲修道,通過了知空性,就可以斷除煩惱。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對方認爲:即使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夢,也不能遣除煩惱習氣。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比如,幻術師對他自己幻化出來的美女仍然會生貪欲心。雖然他知道這是自己幻化的,也知道是虛妄的,但是他仍然生貪心。
此處對方以比喻說明,即使你真正明白諸法如幻如夢,都是虛妄的,也沒有用,對斷除這些煩惱習氣起不到作用,仍然會生貪心等這些煩惱。
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下面是中觀的反駁。
“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幻術師對女人貪戀的煩惱習氣尚未斷除。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因爲他空性的習氣很微弱,沒有斷除對一切所知的分別執著,所以雖然見到的是虛幻的女人,也會生貪心。主要是這個原因。
雖然是虛幻的,但是他也生貪心,爲什麼?他對美色的執著還沒有放下,沒有斷除。當他見到這樣的情景時,就會生煩惱,這是空性習氣弱的緣故。當然,相對而言,這個煩惱肯定不一樣,面對實有的真人時,煩惱會更重,分別念會更多一些;雖然對幻相也生貪心,但肯定沒有那麼強烈,也不會有其他的更深入的煩惱。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如果長久串修“諸法了知爲空性”的習氣,必然會斷除實執。若是他徹底斷掉了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不用說幻相,哪怕見到真實的美女,也不會生煩惱,也不會生起貪心。
既要明白一切法都是空性,還要經常串習。盡管口說心想“都是如幻的”“都是如夢的”,若沒有真正明白,也沒有用。首先要了知這個真理,爲什麼是如幻如夢呢?要通過教證或理證明白這個真理。但只是明白也不行,還要串習,還要觀修,最後就能斷除對法的執著,斷除實執這個無明。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前面講的“空性”是指一切無實有。先要破除有邊,多串習。爲什麼?因爲衆生對有法的執著特別強烈。宗喀巴大師也講過,剛開始的時候先破除有邊,多串習、觀修無實有這個遠離有邊的空,這是個單空,就可以斷除對有法的執著。但這還不是究竟,最後對空性的執著也要斷掉,也要放下。
寅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緣一切。
卯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觀察所謂的“某一有實法不存在”並且不得所破的實有法。若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也不存在,因爲二者是觀待的。如同石女兒不存在,就不會有她的死亡一樣。石女所生的女兒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就不會有她死亡的這種事情。同樣,若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也不存在。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若有實法不存在,安立爲無實就脫離了觀待的基礎。因爲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也就不存在了,因爲有實和無實是觀待的,無實法是觀待有實法而安立的。
卯二、心不緣一切: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有實法與無實法均不住于心前,都不存在了。這個時候,也無有其余的是二、非二之第叁品物。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不存在,有實無實也不存在,非有實非無實也不存在了,這樣就遠離了四邊。這時,一切法都不存在了,一切分別念當下就息滅了,可以說是入究竟涅槃。
寅叁(修道之果)分叁:一、雖無發心然能成利;二、作者雖滅然有作用;叁、雖無心然能生福。
卯一、雖無發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前面是對道的辯論,下文是對果的辯論。
對方說:若是息滅了一切分別念,沒有心識了,那麼即使成佛了也不能利益衆生。因爲利益衆生要有心識,比如要思惟“這個衆生在受苦,我要拔除他的痛苦,想辦法讓他脫離痛苦……”等。成佛以後不是要利益衆生嘛,所以就要有這樣的一些想法,但是如果成佛後沒有心識了,就沒有利益衆生的想法了,所以無法利益衆生。這樣,成佛也沒有意義了,失去意義了。
中觀反駁說:我們沒有這樣的過失。雖然他沒有心識,但仍然可以利益衆生。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比如摩尼寶和如意樹都沒有心,都沒有“要給予衆生什麼,要利益某人……”這些想法,但也一樣可以利益他人。有福報的人…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