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殊勝的道場

  殊勝的道場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簡單介紹一下大圓滿實修中心和大圓滿實修小組。

  

  朗措瑪寺分叁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寺院,也叫天海金盤寺,釋教*輪洲;第二個區域是朗措瑪寺十明佛學院,在寺院的右側。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學;第叁個區域是寺院左側的朗措瑪寺大圓滿實修中心。

  

  大圓滿實修中心下設四個部門:第一,弘法部,主要負責學修。在實修中心,與網絡共修講堂同樣設有加行班、淨土班和聞思班;加行班主要學修加行,淨土班主要學修淨土,聞思班主要學修四續五論。五論是顯宗,四續是密宗,主要學修顯密教法,這是弘法部的職能。第二,財務部,主要負責實修中心的財務,所有的發心款項都由財務部管理,並做到專款專用。第叁,戒律部,主要負責戒律,即清規戒律。第四,寺務部,負責實修中心其他一些事務。

  

  大圓滿實修中心自建立以來,主抓團結、戒律、聞思修這叁個根本。當時上師如意寶建立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時候,也抓這叁個根本。這叁個根本非常重要,在實修中心,這叁個根本抓得很緊。

  

  第一,團結。團結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世時,主要講僧衆的團結和睦。共修的力量來自團結。金剛兄弟能夠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會有力量。個人的力量像火星,衆人的力量像火焰。若不團結,或者做任何事情都不齊心協力,就沒有力量了。實修中心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沙彌、沙彌尼,團結對于僧團來說非常重要。有團結才有力量,才有僧團的加持;僧團的加持來自團結。

  

  上師如意寶曾經講,喇榮沒有別的功德,也沒有別的特點,喇榮的僧團、法師、堪布之間非常團結,互相尊重,這是喇榮的功德,這是喇榮的特點!喇榮和其他道場,其他學院不一樣。有些學院人與人之間非常複雜,有很多矛盾、沖突,這樣沒有力量,也是不清淨的。

  

  在喇榮學修的人都非常團結,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喇榮和其他寺院不一樣,在喇榮學修的人來自四面八方,但是都特別團結,這是因爲上師如意寶的教言非常殊勝,也是他老人家的願力。喇榮的弘法面特別廣,雖然僅二十多年的曆史,但是法已經弘遍了全世界。

  

  喇榮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相對來說也是最清淨的地方,也可以說是人間淨土,這都來自于團結。我們現在也強調同修之間要團結。在這裏,出家衆也是,剛開始都是普通的俗人,習氣都很重,但是我們管得非常嚴,現在已經非常好了,可以說基本上不發生矛盾,不發生不團結的事情了。

  

  這裏有一個要求,很多人聚在一起,有時難免有一些矛盾,或者造業、犯戒,但是要及時忏悔,最好不過時,這樣罪業很快可以清淨。最起碼也不要過夜,當天立即忏悔。

  

  忏悔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兩個人發生矛盾,或者發生爭吵,若是只有自己知道,在兩個人之間忏悔就可以了。若是其他人知道了,比如有十個、二十個人知道,就要在這些人面前忏悔;若是整個中心的人都知道了,就要在所有人的面前忏悔。

  

  這裏一直這樣管理,現在基本上不發生矛盾了。若是發生矛盾了,要發自內心的忏悔,不能留痕迹。若是留有痕迹,彼此記恨,就要離開道場。可以說,這個道場非常清淨,僧團非常團結。

  

  第二,戒律清淨。我們有很多戒律,每個人受持的戒律都不一樣。有的人受的是沙彌(尼)戒,有的人受的是比丘(尼)戒,這些戒是別解脫戒。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受菩薩戒,這裏的僧衆全都受過菩薩戒,在此基礎上,也都受過灌頂,受持了密乘戒。

  

  去年我給出家衆講了《叁戒論》。《叁戒論》裏面講的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講得很詳細,大家也反複學習過。之前他們雖然受戒了,但是不懂戒律,這樣就會犯戒。但是,通過學習《叁戒論》,他們明白了這些戒可以受持,都有很大的變化。現在戒律方面非常清淨。

  

  主要是五戒,這是根本戒。比如密乘戒的根本是菩薩戒,菩薩戒的根本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的根本是五戒,對此我們抓得很緊。

  

  按道理男女衆是要分開的,至少有一聞距的距離。但是,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條件,還在一個寺院裏,但生活區是分開的,這邊是女衆的生活區,男衆是不允許進入的;那邊是男衆的生活區,女衆也是不允許進入的。有時候,尤其是我上課的時候,都要求來大殿修法。平時男女衆都有自己的小經堂,聞思修都是分開的。百日共修的時候,很多居士都會參加,會在大殿一起共修,這也是分區的。現在A區全是男衆,其他叁個區都是女衆,也是分開的。男女衆進出大殿也是分開的,男衆出去後女衆再出去,進來也是這樣的。平時我們管得很嚴,法會期間人多,有時可能管不過來秩序比平時亂。

  

  作爲僧團,這麼多人在一起,互相監督、互相觀察,這是戒律的要求。發現了什麼事要告訴戒律部,並及時告訴我。這麼多人不可能有發現不了的事。戒律部白天晚上都會巡視,所以大家的戒律是非常清淨的。

  

  在這裏,不僅對出家人,包括對在家居士也是這樣要求的。百日共修期間,男女衆都要分開,哪怕是夫妻也不允許在一起,因爲這是清淨的道場。若是必須見面,就在廣場上或在大門廳裏見,在別的地方不允許接觸、見面。這都是有要求的,大家都要知道。若不是這樣做,就都是犯清規,犯戒的。

  

  我們有清規、戒律,清規是我們自己訂的,戒律是佛講的,但清規和戒律是一樣的。在佛陀時代,很多戒律都不是佛親自製定的,都是通過僧衆決定的。我們的清規也是通過僧衆決定的,和佛的戒律沒有差別的。

  

  我們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遵守這些。佛在世的時候,沒有通過神通去管理,也像我們這樣管理。佛當時弘法的時候,剛開始人不多的時候,能管過來,傳戒也是佛親自傳,這些戒條也是由他親自製定。後來人多了,管不過來了,佛就將這些事情交給了僧衆。

  

  四位以上的比丘(尼)就可以定一些事情。傳戒是有要求的,比如說沙彌戒、沙彌尼戒,一兩位比丘或比丘尼就可以傳。但是要傳授比丘、比丘尼戒要四位比丘以上。再如傳授比丘戒,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是佛法中土,要二十位以上的比丘才能傳授比丘戒;若是傳授比丘尼戒,所要求的人數就更多了。藏地以前是邊鄙地,在藏地要傳授比丘戒,十位以上的比丘或僧團就可以傳授。藏地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這個就不講了。可見,都是有要求的。後來,佛把犯戒以及很多事都交給了僧衆。僧衆代表佛,有什麼事情由僧衆決定或處理,所以,現在僧衆定的這些清規等也都是戒,與佛親自講的戒律沒有差別。

  

  我們有戒律部,管得也非常嚴,這麼多出家衆都要互相監督,我特別相信這裏的僧人,他們都是非常清淨的。

  

  第叁,聞思修。無論是修加行還是修淨土,首先要有足夠的聞思。聞思就像雙目,修行好比雙腳,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有腳沒有眼睛,就沒辦法到達目的地;如果有雙目沒有腳,也無法到達目的地。所以聞思修是不能分開的。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有些道場注重聞思,但不注重修行;有的注重修行,但是不注重聞思。這都是不如法的,有聞思才有修行。

  

  在這裏,我們要求大部分出家人都要參加聞思班,主要學四續五論。只有精通顯密才有能力度化衆生,否則怎麼度化衆生?我經常強調,出家是爲了弘法,那麼必須要有能力。

  

  有的人根本沒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還到處接引衆生,這是以盲引盲,最後只有互相傷害,不會有真正的利益。所以我特別要求大家,要學修四續五論,要精通顯密。無論是修行,還是將來弘法利生,都要掌握顯宗和密宗的見解,小乘和大乘的見解。

  

  現在很多人都把這些混到一起了,說是小乘不是小乘,說是大乘不是大乘;說是顯宗也不是顯宗,說是密宗也不是密宗,很多漢地的信衆也不明白,跟著瞎跑。其實這些是不一樣的,小乘是小乘,大乘是大乘。小乘、大乘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共同的地方;顯宗和密宗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共同的地方。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都要掌握。掌握了以後,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才不會迷惘。

  

  寺院有四大法會,實修中心也有四大法會。四大法會期間,僧衆們每天都有四座修法,每天晚上還有聞法,他們非常辛苦,但都非常精進,以後不好說,但現在表現的都挺好。平時要上早晚課,要聞法,要參加輔導,還要學法器等等,安排得非常緊湊,這樣精進學修已經叁四年了。他們以前都是普通的凡夫,現在都成了僧寶,這是非常殊勝的僧團。

  

  下面再講講各地的實修小組。實修小組裏也有比較好的組長、學委等,管理方式上跟實修中心是相同的。你們回去以後,在實修小組裏也要抓這叁個根本。

  

  第一,團結。大家都是對佛法,尤其是對密法有信心的人,都接受過灌頂,都已經進入了密乘,都是同一個壇城母親,同一個上師父親,都是金剛兄弟姐妹,是生生世世的一家人。今天在這裏相聚不是偶然的,而是宿世的緣分,大家要珍惜這個緣分。

  

  即使你不珍惜,不搞好團結,生生世世也不可能脫離這個緣分。大家能夠相聚在朗措瑪寺,在大圓滿實修中心,在這樣殊勝的地方,這不是一生一世的緣分,是生生世世的緣分,不是想離開就能離開,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緣分這個東西真的是不可思議。若是沒有搞好團結,生生世世都可能有這種情況,對個人來說也是成就最大的障礙,一定要去除這樣的障礙。

  

  小組與小組,組員與組員,都是生生世世的一家人,都要團結起來,都要和睦相處。

  

  共修力量大,但是只有團結了才有力量,才對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現在說,法要弘遍世界,弘遍法界,大家若是能齊心協力,外在的惡魔障礙不了我們…

《殊勝的道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