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宣講論名 譯禮句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從今天開始給大家講《中論》。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此生有幸遇到了佛法、正法,遇到了賢劫第四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我等大師釋迦世尊當初發了菩提心,在叁大阿僧祇劫積累了資糧,消除了罪障,經曆了無數苦難,最終在密嚴刹土獲得了圓滿的佛果,後來又在印度金剛座的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他爲什麼示現成佛?就是爲了度化有緣衆生。
佛通過什麼手段來幫助衆生,救度衆生呢?有的外道認爲:到恒河沐浴就能消除相續中的染汙,能夠獲得解脫。但是佛不用這種方式,也不承認這種方式。以外在的物質無法淨除我們內在的障礙,無法讓我們的內心獲得解脫。有的外道還講:通過神的力量、借用神的手腳就可以解除痛苦、獲得自在。比如說你讓神高興,神就可以讓你解脫。但是佛也不承認這種說法。佛講,他不是神,他沒有辦法用手來解除衆生的痛苦。他也不是通過自己的神通遣除衆生的痛苦。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佛將自己的正見或覺性移到衆生的相續中,以這種方式解救衆生呢?佛也不是以這種方式來幫助衆生,度化衆生。
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後,佛說自己已經找到了解脫、圓滿的方法,若是衆生有這樣的希求,他可以教授這些方法,衆生若是以此方法學修,就能解脫。爲什麼說佛法是一種教育呢?就是這個原因。究竟解脫、圓滿成佛的方法佛可以教給你。佛希望每個衆生都能獲得解脫,但是,若衆生沒有這個根基和意樂,佛也沒有辦法讓他解脫、讓他圓滿,所以佛不勉強衆生。若是你有興趣,有這樣的希求,你可以來學。若是沒有這個興趣,不希求解脫,不希求佛的果位,那就沒有辦法了。因爲你不會學這些方法,也不會按照這些方法去做,勉強也沒有意義。什麼叫根基、意樂?就是有信心、有希求。
佛轉了叁次*輪,教導有緣衆生怎樣解脫、怎樣成佛。佛所講的都是解脫、成佛的方法。通過佛宣講的方法,很多衆生確實獲得了解脫、獲得了成就。
佛第二轉*輪的內容是《般若經》。在《般若經》裏,佛以開顯的方式宣講了諸法的實相——空性,以隱秘的方式宣講了佛菩薩的智慧、境界。
佛圓寂四百年後,龍樹菩薩出現了。龍樹菩薩主要是以文殊菩薩的智慧,宣講了佛第二轉*輪——《般若經》裏講的諸法的究竟實相——空性,造了《中觀六論》,其中講的都是諸法的實相——空性。
無著菩薩先到雞足山修彌勒菩薩,最終親見了彌勒菩薩,通過彌勒菩薩的神通到了兜率天。在兜率天,彌勒菩薩給他講了《彌勒五論》。無著菩薩回到人間,宣講、弘揚《彌勒五論》。《彌勒五論》主要講的也是佛第二轉*輪的內容——五道、十地等智慧、境界,是佛、尤其是登地菩薩所證悟的境界。
我們的“五部大論”裏有中觀和般若,中觀和般若都講了佛第二轉*輪的內容,都是《般若經》的內容,經文裏只有“般若”,沒有“中觀”。《般若經》有直接講的,也有間接講的;有以開顯的方式講的,也有隱秘的方式講的。中觀主要講的是諸法的實相、真理,即遠離八邊的空性。《彌勒五論》主要講的是佛菩薩(尤其是登地菩薩)所證悟的境界。其實,般若裏也講諸法的實相——空性,中觀裏也講佛菩薩所證悟的境界,只是二者各自所注重宣講的內容不同而已。
在五部大論中,般若主要講的是佛菩薩所證悟的境界——五道、十地。“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修道,無修道指佛的果位。“十地”是指一地到十地。五道注重講的是諸法的實相,十地注重講的是佛菩薩所證悟的境界。
中觀六論分根本論和支分論,今天我們要講的《中論》屬于是根本論。此論爲聖者龍樹菩薩所造,也可以叫《中觀根本智慧大論》。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一、宣講論名;二、譯禮句。
乙一、宣講論名。
梵文:專加那瑪麼拉瑪得瑪嘎噶ra噶
譯文:中觀根本智慧頌
論典由梵文譯成藏文或漢文的時候,留下了梵文論名。爲什麼其它內容沒有留下來梵文,而只有論名留下來了呢?這是有其意義和必要的。
第一,我們要憶念前輩譯師們的恩德,要懂得感恩。我們學修這部論典,首先念這段梵文的時候,不用說它的意義,連詞句念起來都很費勁。通過這些梵文,我們應該憶念譯師們的恩德。梵文譯成藏文或譯成漢文都是不容易的。當時很多經文和論典都是梵文的。譯師們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經曆了無數苦難,把這些經論譯成藏文、漢文。若是這些譯師們不把這部論典翻譯過來,我們就沒有辦法學修這樣一部殊勝的論典。梵文論名“專加那瑪麼拉瑪得瑪嘎噶ra噶”,不用說它的意義是什麼,就連念這些字、讀一遍這樣的詞句都很吃力。
第二,要在我們的相續中串習梵文。賢劫千佛將來都會在印度的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每尊佛宣講佛法真理的時候,都是用梵語來宣講的。所以現在我們要在相續中串習梵文,這樣將來容易懂,容易學成、學好。
什麼事都緣于串習力。有的人學得快,有的人學得慢,就是因爲有不同的串習。有的人學修佛法不行,但是特別擅長造惡業或是學一些世間的技術,這也是一種串習。有的人學世間的東西很吃力,但是卻很擅長學習佛法,這也是串習。
第叁,無論是其語言還是文字,都非常有加持力。因爲賢劫千佛都是通過此種語言來宣講佛法真理的,你僅僅以信心念一遍這部論典的名稱,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加持。
基于前述原因,當時譯師們特意將梵文的論名留了下來。
梵文的論名是《專加那瑪麼拉瑪得瑪嘎噶ra噶》,翻譯成漢文意思是《中觀根本慧論頌》,也是《中觀根本智慧頌》。若是直接翻譯,“專加”是“智慧”的意思,“那瑪”是“所謂”的意思。“麼拉”是“根本”的意思。“瑪得瑪嘎”是“中觀”的意思,“噶ra噶”是“頌”的意思。直接翻譯成漢文,就是《所謂中觀根本智慧頌》。
爲什麼要先給這部論典起個名字呢?這也是有其意義和必要的。一個上等根基的人,不用看內容,只看這部論典的名稱,就能了悟整個論典的內容。一個中等根基的人,一聽到或看到《中觀根本智慧論》,雖然不能了知整個內容,但是也能大概地了知。對于一個下等根基者,即對普通的、比較愚鈍的人而言,這個論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今天我讓你去找這部論典,在很多書籍裏,你通過書的名字,很容易就能找到這本書。命名主要有這叁種意義和必要。
“中觀”是遠離八邊自性之意。八邊是生和滅、常和斷、來和去、一和異。不墮落四邊或八邊就是“中”,直指住中,沒有什麼可住。諸法的實相是不墮落八邊的。
中觀有能诠句中觀和所诠義中觀。能诠句中觀是指經典和論典這些文字般若。比如《般若經》等經典,以及《中觀六論》和自續派、應成派各自的很多論典等,這些都屬于是詞句中觀,也可以說是文字中觀。所诠義中觀分基、道、果。“基”是二谛雙運,“道”是二資雙運,“果”是二身雙運。基是諸法的本基、本性是現空雙運的。道是解脫、成佛的方法,可以說是方便和智慧雙運,也可以說是福德和智慧雙修。果是二身雙運,法身和色身雙運,二身也是一體的。無論是基(二谛雙運)、道(二資雙運)還是果(二身雙運),都是遠離八邊的自性,所以都是所诠意義中觀。
爲什麼叫“根本”呢?這部論典是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的根本,也是一切中觀論典的根本。除了《六十正理論》,《中觀六論》的其他幾部論典都是從《中觀根本慧論》裏分講的。清辯論師和月稱論師等在抉擇龍樹菩薩究竟密意的時候,有了不同的觀點與見解,然後分別而闡述,形成了自續派和應成派。比如自續派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釋》、應成派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都是從《中觀根本慧論》裏分講的,都是以此論爲根本的。所以,《中觀根本慧論》既是《中觀六論》的根本,也是一切中觀論典的根本。
“慧”是智慧,智慧主要指的是佛陀的智慧,還有菩薩入根本慧定之智慧。
“頌”即字數相同的句子組成的詩文,包含品頌和偈頌。四句爲一偈,詩文字數相同。品頌是由很多偈頌組成的,它沒有固定的偈頌數量,比如《中觀根本慧論》有二十七品。
經論取名的方式有很多種,《中觀根本慧頌》(也叫《中觀根本慧論》)是以作用而取名。通過此論,能夠證悟諸法的實相——遠離八邊戲論大空性的智慧。
乙二、譯禮句。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這是當時譯師們翻譯的時候所加的頂禮句。譯師們爲了能順利地翻譯成這部論典,首先頂禮了文殊菩薩。因爲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智慧的顯現,通過一心祈禱文殊菩薩就能開啓智慧。開啓智慧了,就能遣除一切障礙。這樣,就能夠順利、圓滿地完成這樣一個翻譯過程。
爲什麼要頂禮文殊菩薩?當時在藏地,赤熱巴巾國王任期的時候,有這樣一個規定:譯師們把經典和論典翻譯成藏文的時候,首先要做禮拜。還規定,翻譯屬于律藏或內容接近律藏的經典和論典的時候,首先要頂禮佛陀。因爲律藏所诠的這些詳細的因果,除了佛誰都很難掌握,所以應該頂禮佛陀。要翻譯屬于經藏或內容接近經藏的經典和論典的時候,應該首先頂禮諸佛菩薩,因爲這些內容都是以佛和菩薩們交流的方式宣講的。要翻譯屬于論藏和內容接近論藏的經典和論典的時候,應該頂禮文殊菩薩,因爲這裏主要講的是界和處等諸法的自相,比如說十八界和十二處等。若是不依文殊菩薩的智慧,就很難了知這些,所以要頂禮文殊菩薩。
《中觀根本慧論》屬于大乘論藏,所以譯師翻譯的時候,首先頂禮文殊師利童子。其一,是有這樣的傳統和規定;其二,以文殊菩薩的智慧開啓智慧,然後再翻譯,就能譴除前後一切違緣,使翻譯的整個過程順利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宣講論名 譯禮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