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頂禮句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一、頂禮句。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前印度諸大德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一些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時,一定會先做頂禮。龍樹菩薩造此論典時,首先頂禮了佛陀,因爲他對佛陀最有信心,最崇拜佛陀。
這樣的頂禮是有意義、有必要的。第一,當時的印度也有這樣的習慣;第二,尤其是頂禮佛陀,能憶念佛無漏的功德,並能生起極大的信心,這樣能積累不可思議的資糧。其實積累資糧沒有什麼難的,但是我們對佛及佛所具有的無漏功德很難認識到,很難生起信心。若是能生起信心,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一種福德。若是沒有一定的觀察量和智慧,怎麼能對佛、對佛的這些功德生起信心呢?所以說能積累不可思議的資糧。
頂禮有身頂禮、語頂禮、意頂禮。其中最主要的是意頂禮,就是憶念佛的功德,對佛生起信心。這個信心是怎麼來的?你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才能生起信心。知道佛的功德,這也是一種明理。首先要認識佛,要明白什麼叫無漏的功德。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佛,也不知道什麼叫無漏的功德,怎麼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了信心也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信心。首先要了解佛,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然後生起歡喜心、生起信心,這就是意頂禮。
有意頂禮的基礎,才能有語頂禮和身頂禮。這樣的頂禮本身就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福德。通過頂禮,能夠積累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了,就能遣除內外密的障礙。遣除了障礙,就能順利圓滿所做的事情。所以,《中觀根本慧論》首先是從頂禮開始的。
爲什麼要頂禮佛陀?是爲了圓滿資糧。爲什麼要首先頂禮佛陀?是爲了遣除違緣。接下來我們會有疑問:默默地做頂禮就可以吧?爲什麼要放在論典裏形成文字呢?這是爲了後學者。著者非常認真地首先向佛陀做頂禮,稍具智慧的後學者據此就能了知著者是位大德、智者,就能生起信心。他知道著者很重視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肯定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後學者就能更重視這部論典,也會學修這部論典。通過學修這部論典,他就能了知諸法的實相真理,開啓智慧,最終能獲得解脫。這也是做論典的目的與必要。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他是以什麼方式做頂禮的?是以憶念功德的方式,憶念佛能說因緣的功德。這裏的“因緣”是指緣起。無論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一切法皆是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裏講的是性空。輪涅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緣起主要是現相,性空主要是體相。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緣起,要懂得緣起的定義。以因而生叫緣起,觀待而成也叫緣起。若是有爲法,都是以因而生;若是無爲法,都是觀待而成。比如:柱子依自己的因緣而生,所以是有爲法;虛空不是以因緣而生,是觀待而成,所以是無爲法。觀待于有爲法,成立了無爲法這樣的名言。
無論是以因而生的法,還是觀待而成的法,通過觀察量及智慧來觀察,都不是實有的,都是不生不滅的。這些緣起法看似都存在,實際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亦不斷。有爲、無爲一切法在名言谛上都存在,在勝義谛上都不存在。
站在緣起的角度,都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但這只是在名言谛(世俗谛)上,在我們的見聞覺知面前這樣存在的。這些現相屬于名言谛、世俗谛。“世俗”有時也指世間的人,但在此處不是指人,而是指無有殘缺的眼、耳、鼻、舌、身、識等六根識。“谛”是真的意思。在哪裏真?在它們面前真。在六根識面前事實存在,所以叫世俗谛。“名言”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言語和思想的範圍。在名言上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有爲法“柱子”、無爲法“虛空”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叫名言谛。
雖然這些法在名言谛、世俗谛真實存在,但不等于真實存在,因爲還有勝義谛。勝義谛是超越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實相有很多,有暫時的實相,也有究竟的實相。勝義谛是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本體。一切法在勝義谛裏都是不存在的,是空的。這已經是不可喻、不可思了,已經超越了語言和思維的範疇。
“能說是因緣”講的是緣起,“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講的是性空,這二者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是有,性空是無,但是二者卻不矛盾。因爲緣起是名言谛、世俗谛,性空是勝義谛、真如。站在緣起的角度裏,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但是在諸法本體上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勝義谛上若是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就是實成法。我們要了知實成的定義。實成是恒常的,前後不變的,不觀待于他法而獨立存在的。若是緣起法就不是實成法,若是實成法就不是緣起法;若是空性的就不是實有的,若是實有的就不是空性的。通過緣起可以體現空性,通過空性可以體現緣起。緣起法具八種特點,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緣起法就是空性法,是空性法就是緣起法。
緣起是以因而生、觀待而成。站在這個角度裏,一切法都是有生滅的,有來去的,有常斷的,有一異的。但是,這些是假象,不是真實的。
我們把這些緣起法都當成實成了,把一切境相、顯現都視爲恒常,視爲獨立,這叫執著。我們不知道眼前的柱子或寶瓶是在刹那刹那當中變的,把它視爲恒常了,認爲今天的寶瓶也是昨天的寶瓶,今天的柱子也是昨天的柱子,今天的這個人也是昨天的這個人,今天的我也是昨天的我,不知道都在刹那當中變化生滅,這叫執著。盡管你可能也知道這個柱子有一天會損毀,這個人有一天會死……但是沒有用,因爲你不知道在第一刹那的時候,眼前的這個柱子、身邊的這個人就已經滅了、沒有了。你認爲它在第二刹那、第叁刹那時還存在。若第二刹那、第叁刹那還是存在,第四、五刹那也存在,這樣就永遠要存在……這就是常見。現在我們就要破除這個常見,如同剛才所說“不常亦不斷”,常是恒常,斷是斷滅。
我們分別好和壞,認爲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這也是一種執著。好和壞是自己假立的,是自己的分別念,而不是在外境上真實存在的,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認爲這個人好就喜歡,他一有變化、不好的時候,我們又開始傷心;我們覺得這個人不好,就不喜歡,有一天他變好了,我們又開始喜歡。其實這都是自己的分別念,是假立的。若是這個好或不好在外境上不是假相,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他應該永遠好或永遠不好,因爲他是在外境上事實存在的,他就是這樣的自性,他的自性不能變,所以他永遠不能變。若是他的自性有變化,就不是他了。
我們就要破除前述這些執著。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緣起,就可以破除執著;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空性,也能破除執著。因爲都是緣起法,所以是性空;因爲是性空,所以都是緣起法。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也可以說是一體的。
因緣、緣起法都是一個和合法、觀待法,都是以迷亂和分別假立的法。我經常給大家講,雖然我們無法逃避,但是我們可以好好面對,就是這個意思。明白了諸法的事實真理、真相,心就可以如如不動了。所謂如如不動,不是一下子變成了聾子或盲人。如如不動與了了分明是同一個意思,了了分明肯定是如如不動的,如如不動肯定也是了了分明的。
我們講過,這些顯現不會束縛我們,障礙我們,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才是真正的束縛,真正的障礙。分別、執著都是心。若知道一切是緣起、是性空,就不分別、不執著了。一切緣法不是恒常存在、獨立存在的,這叫性空。性空和實成是相違的。若是實成的,就不是性空的;若是性空的,就不是實成的。
一切都不是恒常的,而是在刹那中生滅;一切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觀待存在的。刹那生滅,觀待而成立、存在,這叫緣起。以因而生、觀待而成,這是緣起的定義。因緣而生,生是刹那,它只有刹那的生,只有刹那的滅,其實生和滅就是一體的,生本身就是滅,滅本身就是生,這個時候講的是空性了。但是在世俗谛上,眼耳鼻舌身等能取只能了知粗大的現相,無法能夠了知和明白“一刹那當中即是生又是滅”。這是超越的境界,這些根識無法了知,無法衡量。它們覺受到的、得到的信息是一個粗大的生滅,即“先前沒有而後來産生了”或者“先前有而後來滅掉了”,其實這是假立。整部論典的講的都是這些內容,通過各種邏輯推理講緣起性空的真理。
“諸說中第一”:龍樹菩薩爲什麼如此崇拜佛陀?爲什麼如此敬仰佛陀?“能說是因緣”,佛能正確的講緣起,即緣起性空。他的信心是這樣産生的,他沒有因爲佛太莊嚴或因爲佛神通太廣大而敬仰、崇拜、頂禮佛。我們經常講“不要把信心和貪心混在一起”,就是這個道理。能講緣起的只有佛陀,這是唯一的。我們因此而崇拜、敬仰佛陀,這叫恭敬心,這叫信心。我們經常贊歎“偉大的佛陀……”就是因爲佛陀能圓滿地宣講緣起等諸法的實相。這裏的“能”是指佛有講緣起的能力。
那些登地的菩薩也講緣起,但他們是依據佛陀的教言而講的。我們現在也講緣起,也是依佛陀的教言、依上師的竅訣而講的。然而偉大的佛陀是通過自己的正量,通過自己的智慧而講的,所…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頂禮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