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頂禮句▪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太了不起了,太偉大了!能講緣起是“諸說中第一”。世間人、外道、內道(聲聞、緣覺、菩薩等)也有很多學說,但是能說緣起者,佛陀堪稱第一。

  

  世間很多人也擅于演說,辦了很多培訓班講怎樣去掙錢、怎樣去奪權,講起來滔滔不絕、出口成章。世間人認爲有錢有權就能解決問題,就能解脫煩惱,每天爲了錢權等世間利益而起早貪黑地勞作,實際上都是徒勞無益,所想和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馳。所以佛經常講“衆生愚癡顛倒”。人人都想解脫煩惱、解脫痛苦,但卻不知道解脫煩惱痛苦的方法。有錢有權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加重了內心的煩惱和痛苦。

  

  外道也講很多解脫煩惱痛苦的方法。但都是錯誤的、顛倒的。通過這些理論和學說,只會增強內心的分別執著。執著有兩種:一種是俱生我執,一種是遍計我執。遍計我執是通過外道的學說、論典而在相續中形成的執著。比如,有的外道認爲世界上有造物主,一切法都由他們來製造,這是常見。有的認爲人沒有前世、沒有來世,如同地上突然長出的草一樣,人死如水幹燈滅,一切法都是突然而生、突然而滅,這是一種斷見。我們通過這些學說,相續中就會産生這種執著,這都屬于是遍計我執。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師教的,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知道有我,自然就這樣認爲。這是無始劫以來的串習。有俱生我執,就只能增長我執、增長煩惱,解決不了問題。

  

  聲聞和緣覺也講一些無我和空性的道理,但是都不究竟。佛菩薩們講緣起性空的真理,是以佛的教言講的,唯獨佛陀能以圓滿的智慧宣講緣起,所以說“諸說中第一”。

  

     “善滅諸戲論”:講緣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善滅諸戲論”,講緣起能圓滿自利,也能圓滿他利。

  

  圓滿自利是證悟緣起性空的實相真理。證悟了這個實相真理,就能斷除一切障礙、圓滿一切證量,這樣斷證功德就圓滿了。若是沒有證悟緣起性空的實相真理,你就沒有能力講緣起性空的真理。有能力講緣起性空,肯定是證悟了緣起性空的真理。斷除了一切障礙,就是所斷圓滿;證悟一切證量,就是所證圓滿。斷證的功德圓滿了,自然也就解脫、成佛了。

  

  圓滿他利是能講緣起性空的真理,讓有緣衆生明白諸法的事實真相。通過講緣起性空的方法,衆生也能解脫成佛。

  

  若要永遠地解脫煩惱痛苦,使自己的福德和智慧達到究竟圓滿,就要懂得緣起性空,就要證悟緣起性空,這樣才能達到目的。若要幫助衆生解脫煩惱,真正達到功德圓滿,也要講緣起性空的道理,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稽首禮佛”:佛陀能講緣起。著者憶念佛陀能講緣起的功德,以此方式做頂禮。

  

  下面我們要遣除關于這段偈頌內容的叁個疑惑。

  

  疑惑一:按原文來講,著者龍樹菩薩先是講緣起,後講“不生亦不滅”等。這會令人産生疑惑:他的前說和後說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前面講,無論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以因而生,都是觀待而成。接下來又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是說諸法沒有。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我們要遣除這樣的疑惑:一切法是因緣、緣起,這是在顯現上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遠離八邊的大空性,這是在本體上講的。緣起是“有”,空性是“無”,二者並不矛盾。講緣起、有,是在顯現上講的;講空性、無,是在本體上講的。前者是名言谛,後者是勝義谛,二者站的角度不一樣,實際上這二者不但不矛盾,甚至可以成爲一體,其實本來就是一體的。

  

  疑惑二:是否違背世間法而成爲斷滅?世間指眼、耳、鼻、舌、身、識,它們是無欺騙的,所看到、聽到或是覺受到的都是現量的、親見的。而此處講“不生亦不滅”等,就違背了世俗的感知。在眼、耳、鼻、舌、身、識面前,這些都是事實存在的,若是說不存在,這叫斷滅法。

  

  此處並沒有違背世間法。這裏並沒有說在世俗面前,在凡夫的境界中不存在。我們的見聞覺知都屬于世俗谛,在名言、世俗上,在世間面前,這些法都是事實存在的。但是,在勝義谛上,在佛菩薩的境界裏,這些法是不存在的。二者並不矛盾。

  

  爲什麼不是斷滅呢?抉擇遠離八邊的大空性時,這些法在世俗谛上都是事實存在的,所以就沒有成爲斷滅法。若是在世俗谛上也不存在,就是斷滅法了,就不是空性了。

  

  疑惑叁:違背佛陀的教言。佛在很多經裏講柱子、寶瓶等法都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的,講了很多輪回和因果等真理與真相。現在你說這些都不是事實存在的,就違背了佛的教言。

  

  我們應該了知,佛講法的時候站的角度不一樣,針對的衆生不一樣,所以有很多了義和不了義的說法,這些都是不矛盾的。

  

  以上這些疑惑,我們通過教證、理證都可以遣除。

  

  頂禮句有其直接意義和間接意義。通過頂禮句,我們可以了知:誰在頂禮?著者龍樹菩薩;向誰頂禮?向佛陀做頂禮;以什麼方式頂禮?憶念佛特有的功德。這是頂禮句的直接意義。此外,還有間接包含的含義,即具有內容、必要等四法。

  

  以前印度那些大德們在宣講佛法的時候,要遵循一些規定。比如在那爛陀寺,班智達宣講經典的時候,以五種圓滿的方式展開宣講;宣講論典的時候,以必要、關聯等四法的方式展開宣講。《中觀根本慧論》是論典,也應該以必要、關聯等四法的方式展開宣講。

  

  這部論典的頂禮句間接講了四法:第一,內容;第二,必要(暫時的必要);第叁,必要之必要(究竟的必要);第四,關聯。爲什麼要依這四法展開宣講這部論典呢?就是讓跟隨者或後學者解除疑惑,能明白這部論典的內容是什麼,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是否有學修的必要。

  

  第一,內容。這部論典主要強調的是緣起,但是也講了空性,所以此論內容是遠離八邊戲論之實相,息滅一切戲論,以此作爲其所诠內容。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裏講:雖然某些人認爲“僅僅息滅八邊戲論之無遮爲此論的內容,若以無生無滅等具八種特點之緣起法爲此論之所诠,則該論的直接內容將成爲世俗谛。”但此論則以“緣起而生真如性,遠離八邊戲之實相,息滅一切戲論”作爲其所诠內容。

  

  有的人認爲,這裏主要強調的是佛能講因緣、緣起的功德,因爲世俗谛主要注重講緣起,所以這部論典的內容應該是世俗谛。但是依自宗的觀點,尤其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此論也講緣起,但主要是講遠離八邊戲的空性,應該以此作爲所诠內容。

  

  第二,必要,也可以說是暫時的必要。後學者會産生這樣的疑問:論典的必要是什麼?就是通過學習這部論典,讓衆生在相續中産生證悟遠離八邊戲論的空性智慧。你學習這部論典,就能産生這樣的智慧,能證悟遠離八邊戲論的空性。

  

  第叁,必要之必要,也是究竟的必要。通過學習這部論典,可以産生這樣一個空性智慧,再進一步修行,最終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第四,關聯。通過學修這部論典,就能産生證悟空性的智慧。“內容”和“必要”之間是方便和方便生的關系,“必要”和論典的內容之間有這樣的關聯。

  

  內容、必要、必要之必要、關聯,這是四法。一個後學者看到這些,就會進一步地學修這部論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頂禮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