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觀因緣品(1)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觀因緣品(1)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中觀根本慧論》。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總品關聯、分品關聯。  

  

  丙一、總品關聯。   

  

  《中觀根本慧論》共有二十七品。《佛護論》與《無畏論》1中的見解認爲,前二十五品宣說如何趨入大乘之道,最後二品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但是,清辯論師、尤其是月稱論師不承認最後兩品爲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因爲《中觀根本慧論》是大乘的論典,尤其是所有中觀論典的根本,所以二十七品講的都是如何趨入大乘之道。  

  

  自宗講空性、講中觀的時候,主要持月稱論師的觀點,在此處也是如此。全論二十七品都在宣講如何趨入大乘之道,都在注重宣講大乘妙道。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   

  

  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丁一(觀因緣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所謂經部關聯,意思是這部經典的內容和佛經、般若經之間的關系。佛在經中講的,尤其在《般若經》中講的是遠離八邊的空性,諸法的究竟實相。這部論典抉擇的是佛在《般若經》中所講的諸法空性的真理。  

  

  《無熱惱龍王請問經》雲:“何者緣生則無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緣起,則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上一講我們講頂禮句的時候已經強調過,只要是緣生的就是空性的,不是空性的就不是緣生的。  

  

  “何者緣生則無生”:以因緣和合而生的,實際是沒有生。生而不生,緣生也就是不生。  

  

  “不具彼生之自性”:以因緣而生的,就沒有生之自性,即實際沒有生。  

  

  “何依緣起則空性”:任何法都是如此,只要是以因緣的,就是空性的。  

  

  “若知空性不放逸”:若了知緣起性空的道理,這個人才不會放逸,之前怎麼做都是放逸的。  

  

  緣生則無生,無有生之自性,依因緣的即是空性的,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緣起的即是性空的,性空的即是緣起法。  

  

  這個道理佛在經中講過,“我不跟世間诤,但是世間跟我诤。”這是什麼意思?佛講的是性空。前面講了,性空法既是緣起法,緣起是眼耳鼻舌身識的所見境。佛並不推翻這一點,在眼耳鼻舌身識面前,佛承許有爲、無爲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因爲佛講了,性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性空。佛講性空時,其實也在抉擇緣起;佛講緣起的時候,其實也在抉擇空性。緣起是現相,性空是體相,顯現緣起和本性空性二者是一體的。  

  

  眼耳鼻舌身它們所見的境叫緣起,在它們面前是存在的。爲什麼稱之爲世俗谛呢?世間有補特伽羅世間和識世間,“補特伽羅”就是指人,世間的人也叫世間;眼耳鼻舌身識這六識也叫世間。此處,“世俗”指眼耳鼻舌身等,“谛”是真的意思,在它們面前都是真的,這是世俗谛。所以佛講“他不跟世間诤”,沒有必要。在世俗谛上,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但是佛講空性的時候,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無來無去,這是在勝義谛上講的。所以他沒有跟世間诤,他把世間的所見境留下來了,也是爲世間在眼耳鼻舌身它們面前留的,所以佛講“我不和世間诤”。   

  

  “但世間跟佛诤”,這是什麼意思?眼耳鼻舌身的所見,若是以佛菩薩的智慧觀察,都是經不起觀察的,都不是真實的,也不是實有的,但它非要把這一切視爲真有,視爲實有。  

  

  現在要遮破的是什麼?就是眼耳鼻舌身識的所見。雖然在它們面前是真的,但是和佛菩薩的境界相比都是錯亂的,都是錯誤的。所以,世俗谛上有,勝義谛上無,其實這二者是不矛盾的。僅僅眼耳鼻舌身識的所見是存在的,但這是在那個當下存在的,只要一超越這個範疇就不是了,在勝義谛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這裏講的是緣起,講的是性空。  

  

  佛在《般若經》中講“色法無生”,其他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也都是不生,就如是地講了很多空性的真理。這部論典主要宣講的就是佛在經中,尤其是《般若經》中所講的遠離八邊的大空性,就是諸法的究竟實相。經部關聯,就是指這部經典的內容和佛經(尤其是《般若經》)之間的關系,這裏宣講的都是佛《般若經》的內容、佛經的內容。   

  

     戊二、品關聯。   

  

  龍樹菩薩在前面頂禮句裏直接宣講的是頂禮,給佛陀頂禮,憶念佛特有的功德。同時,龍樹菩薩又間接宣講了四法:內容、必要、必要之必要、關聯。這部論典所講的內容就是遠離八邊的大空性,下面就要開始講正式論典的內容,這是品關聯。  

  

  這部論典的二十七品講的都是佛《般若經》的究竟教義,各品都和《般若經》、論典及前面頂禮句講的內容有關聯。以下各品均是以此二關聯進行詳細闡述的。  

  

  (品關聯)分叁:一、破四邊生;二、別破他生;叁、破緣之能立。  

  

  己一、破四邊生。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要宣講大空性,首先要遮破四邊和八邊。無論是破四邊,還是破八邊,都要通過推理,以輪番交替的方式去破,沒有一下子破的。四邊裏首先破有邊,八邊裏首先破有生邊。爲什麼呢?第一,衆生對有邊,尤其對有生邊的執著特別深厚,有生邊也就是有邊,所以先要破有邊、有生邊。第二,破了有邊,無邊、有無邊、非有非無邊都容易破了。所以,首先破有邊,破有生邊,這時候就要將萬法抉擇爲無生。  

  

  若有生,要麼是自生,要麼是他生,要麼是自他而生(共同而生),要麼是無因而生,共有四個邊。如果把這四個邊破了,有生邊就破了。爲什麼這樣講呢?世間人有兩種:一種是學過宗派的,一種是沒有學過宗派的。學過宗派者承許有生的時候,或者承許自生,或者承許他生,或者承許自他生,或者承許無因生,有生的方式都包括在這四邊裏。所以,把這四個邊都破了,有生就破了。  

  

  自生。外道數論派承許自生,即一切緣法都是自性而生。他們認爲,存在一恒常的主物,它也是萬法的自性。一切法在沒有遇到外在的因緣時,以隱秘的方式存在于主物之自性中,一旦遇到了自己外在的因緣,它就會從那裏顯現出來。他們有一個比喻,猶如太陽落山了,第二天早晨才能見到太陽,但這期間不是沒有太陽,只是沒有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沒有看見而已。同樣,這些法以隱秘的方式存在于主物的自性當中,只是沒有顯現,但它仍然是存在的。所謂自生,就是“沒有顯現”和“顯現了”的差別。  

  

  任何一法如果是自己産生的,就有無義生、無窮生兩個過患。  

  

  其一,無義生的過患。它在沒有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這個生就沒有意義了,這是無義生的過患。但是數論派一定會這樣講:這是不同的。此前它是以隱秘的方式存在的,從主物中顯現出來了,這叫生。他們的這一根本理論是不合理的,因爲這樣的一個“主物”是不存在的。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主物”,萬法生的時候都可以從它那裏顯現,最後滅的時候又融入它裏面了。若是有這樣的主物,也許就可以成立這種觀點,可以成立這樣的事實,但是這個“主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其二,無窮生的過患。既然它在沒有産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已經存在的再要産生的話,這個法就要無窮盡地産生,已經産生的還要産生,還要産生,還要産生……,這樣就是無窮盡地産生。  

  

  這兩大過患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裏講得很詳細。  

  

  他生。內道小乘的有部和經部認爲,一切緣法都是他生。因爲因和果應該是多體,因不是果,果不是因,果應該是以因而産生,所以他們持他生的觀點,承許以他法而生。  

  

  抉擇世俗谛的時候,你可以承許以他法而生。但是抉擇勝義谛的時候,不能有任何承許,否則就變成了實成。這是在抉擇空性,是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能承許有生,也不能承許實有。在抉擇空性勝義谛的時候,如果你承許有生、他生,那就變成了實成法,就不是緣起了。  

  

  若是實成法,就是恒常的,無有變化的,獨立存在的,不是觀待而假立的。其一,我們現在所說的因和果,是觀待而假立的。之所以成爲因,它是觀待果而成爲因,果則是觀待因而成爲果,二者沒有實實在在的關系。比如,因要産生果,因就必須要跟果做利益,但是因和果根本沒有碰到過,根本沒有在同一時間存在過。因存在的時候,果還沒有生,這時果是無爲法;果産生的時候,因已經滅了,這時因已經成爲無有法了。所以,二者實際上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在世俗谛、在名言上,我們可以假立二者爲因果的關系,即先有因,而後産生了果。其二,若是實有的,那就不是觀待的。而實際上這樣的兩個法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通過智慧量一觀察,其實生滅都是不存在的。其叁,無論是因還是果,如果…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觀因緣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