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观因缘品(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观因缘品(1)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中观根本慧论》。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总品关联、分品关联。  

  

  丙一、总品关联。   

  

  《中观根本慧论》共有二十七品。《佛护论》与《无畏论》1中的见解认为,前二十五品宣说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但是,清辩论师、尤其是月称论师不承认最后两品为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因为《中观根本慧论》是大乘的论典,尤其是所有中观论典的根本,所以二十七品讲的都是如何趋入大乘之道。  

  

  自宗讲空性、讲中观的时候,主要持月称论师的观点,在此处也是如此。全论二十七品都在宣讲如何趋入大乘之道,都在注重宣讲大乘妙道。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一(观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所谓经部关联,意思是这部经典的内容和佛经、般若经之间的关系。佛在经中讲的,尤其在《般若经》中讲的是远离八边的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这部论典抉择的是佛在《般若经》中所讲的诸法空性的真理。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上一讲我们讲顶礼句的时候已经强调过,只要是缘生的就是空性的,不是空性的就不是缘生的。  

  

  “何者缘生则无生”:以因缘和合而生的,实际是没有生。生而不生,缘生也就是不生。  

  

  “不具彼生之自性”:以因缘而生的,就没有生之自性,即实际没有生。  

  

  “何依缘起则空性”:任何法都是如此,只要是以因缘的,就是空性的。  

  

  “若知空性不放逸”:若了知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个人才不会放逸,之前怎么做都是放逸的。  

  

  缘生则无生,无有生之自性,依因缘的即是空性的,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缘起的即是性空的,性空的即是缘起法。  

  

  这个道理佛在经中讲过,“我不跟世间诤,但是世间跟我诤。”这是什么意思?佛讲的是性空。前面讲了,性空法既是缘起法,缘起是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境。佛并不推翻这一点,在眼耳鼻舌身识面前,佛承许有为、无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因为佛讲了,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佛讲性空时,其实也在抉择缘起;佛讲缘起的时候,其实也在抉择空性。缘起是现相,性空是体相,显现缘起和本性空性二者是一体的。  

  

  眼耳鼻舌身它们所见的境叫缘起,在它们面前是存在的。为什么称之为世俗谛呢?世间有补特伽罗世间和识世间,“补特伽罗”就是指人,世间的人也叫世间;眼耳鼻舌身识这六识也叫世间。此处,“世俗”指眼耳鼻舌身等,“谛”是真的意思,在它们面前都是真的,这是世俗谛。所以佛讲“他不跟世间诤”,没有必要。在世俗谛上,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但是佛讲空性的时候,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无来无去,这是在胜义谛上讲的。所以他没有跟世间诤,他把世间的所见境留下来了,也是为世间在眼耳鼻舌身它们面前留的,所以佛讲“我不和世间诤”。   

  

  “但世间跟佛诤”,这是什么意思?眼耳鼻舌身的所见,若是以佛菩萨的智慧观察,都是经不起观察的,都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实有的,但它非要把这一切视为真有,视为实有。  

  

  现在要遮破的是什么?就是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虽然在它们面前是真的,但是和佛菩萨的境界相比都是错乱的,都是错误的。所以,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上无,其实这二者是不矛盾的。仅仅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是存在的,但这是在那个当下存在的,只要一超越这个范畴就不是了,在胜义谛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讲的是缘起,讲的是性空。  

  

  佛在《般若经》中讲“色法无生”,其他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都是不生,就如是地讲了很多空性的真理。这部论典主要宣讲的就是佛在经中,尤其是《般若经》中所讲的远离八边的大空性,就是诸法的究竟实相。经部关联,就是指这部经典的内容和佛经(尤其是《般若经》)之间的关系,这里宣讲的都是佛《般若经》的内容、佛经的内容。   

  

     戊二、品关联。   

  

  龙树菩萨在前面顶礼句里直接宣讲的是顶礼,给佛陀顶礼,忆念佛特有的功德。同时,龙树菩萨又间接宣讲了四法: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部论典所讲的内容就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下面就要开始讲正式论典的内容,这是品关联。  

  

  这部论典的二十七品讲的都是佛《般若经》的究竟教义,各品都和《般若经》、论典及前面顶礼句讲的内容有关联。以下各品均是以此二关联进行详细阐述的。  

  

  (品关联)分三:一、破四边生;二、别破他生;三、破缘之能立。  

  

  己一、破四边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要宣讲大空性,首先要遮破四边和八边。无论是破四边,还是破八边,都要通过推理,以轮番交替的方式去破,没有一下子破的。四边里首先破有边,八边里首先破有生边。为什么呢?第一,众生对有边,尤其对有生边的执着特别深厚,有生边也就是有边,所以先要破有边、有生边。第二,破了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非无边都容易破了。所以,首先破有边,破有生边,这时候就要将万法抉择为无生。  

  

  若有生,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是自他而生(共同而生),要么是无因而生,共有四个边。如果把这四个边破了,有生边就破了。为什么这样讲呢?世间人有两种:一种是学过宗派的,一种是没有学过宗派的。学过宗派者承许有生的时候,或者承许自生,或者承许他生,或者承许自他生,或者承许无因生,有生的方式都包括在这四边里。所以,把这四个边都破了,有生就破了。  

  

  自生。外道数论派承许自生,即一切缘法都是自性而生。他们认为,存在一恒常的主物,它也是万法的自性。一切法在没有遇到外在的因缘时,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于主物之自性中,一旦遇到了自己外在的因缘,它就会从那里显现出来。他们有一个比喻,犹如太阳落山了,第二天早晨才能见到太阳,但这期间不是没有太阳,只是没有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同样,这些法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于主物的自性当中,只是没有显现,但它仍然是存在的。所谓自生,就是“没有显现”和“显现了”的差别。  

  

  任何一法如果是自己产生的,就有无义生、无穷生两个过患。  

  

  其一,无义生的过患。它在没有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这个生就没有意义了,这是无义生的过患。但是数论派一定会这样讲:这是不同的。此前它是以隐秘的方式存在的,从主物中显现出来了,这叫生。他们的这一根本理论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的一个“主物”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主物”,万法生的时候都可以从它那里显现,最后灭的时候又融入它里面了。若是有这样的主物,也许就可以成立这种观点,可以成立这样的事实,但是这个“主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其二,无穷生的过患。既然它在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已经存在的再要产生的话,这个法就要无穷尽地产生,已经产生的还要产生,还要产生,还要产生……,这样就是无穷尽地产生。  

  

  这两大过患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里讲得很详细。  

  

  他生。内道小乘的有部和经部认为,一切缘法都是他生。因为因和果应该是多体,因不是果,果不是因,果应该是以因而产生,所以他们持他生的观点,承许以他法而生。  

  

  抉择世俗谛的时候,你可以承许以他法而生。但是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不能有任何承许,否则就变成了实成。这是在抉择空性,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能承许有生,也不能承许实有。在抉择空性胜义谛的时候,如果你承许有生、他生,那就变成了实成法,就不是缘起了。  

  

  若是实成法,就是恒常的,无有变化的,独立存在的,不是观待而假立的。其一,我们现在所说的因和果,是观待而假立的。之所以成为因,它是观待果而成为因,果则是观待因而成为果,二者没有实实在在的关系。比如,因要产生果,因就必须要跟果做利益,但是因和果根本没有碰到过,根本没有在同一时间存在过。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生,这时果是无为法;果产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这时因已经成为无有法了。所以,二者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世俗谛、在名言上,我们可以假立二者为因果的关系,即先有因,而后产生了果。其二,若是实有的,那就不是观待的。而实际上这样的两个法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通过智慧量一观察,其实生灭都是不存在的。其三,无论是因还是果,如果…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观因缘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