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4)观因缘品(2)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4)观因缘品(2)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中观根本慧论》。上一讲的内容是遮破四边生,即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生。因为众生普遍对他生有执着,这种执着在众生相续中的串习也非常顽固、深厚,所以此处又特别再遮破他生。  

  

    戊二、(品关联)分三:一、破四边生;二、别破他生;三、破缘之能立。  

  

  己二(别破他生)分二:一、宣说他宗;二、以理破斥。  

  

  庚一、宣说他宗。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大多数没有学过宗派的世间人、普通凡夫也都认为诸法是他生,即通过各自的因缘而产生这些果法。学过宗派的有些外道也持这个观点。佛在经中也多处讲了“诸法他生”。尤其我们内道——佛教里“说实有宗”(小乘有部和经部)认为,万法不是自生,也不是无因生,也不是自他而生,而是他生。他们认为诸法有生,而且是他生。此处主要是遮破他生。  

  

  有部和经部认为:通过四种因可以产生一切有为法。此处称为“四缘”,这里所谓的“缘”实际也就是“因”,它不是因缘之间的“缘”,它是和因同等的缘。这四个缘也就是四个因。他们讲因的时候会讲六种因,六种因和这四种缘是相互涵摄的关系,互相是涵盖的,六因涵盖四缘,四缘涵盖六因。此处所讲的四缘和《俱舍论》等其他处所讲的六因,二者其实是一个意思。  

  

  也有和因不等同的缘。它和因是分别的,不是一体的。因就是因,缘就是缘,二者定义不同。对果的本体起作用者称“因”。对果的支分(特法)起作用者称“缘”。比如,稻种生稻芽,它有因,也有缘。稻芽的种子是因,这个稻种对稻芽自身产生作用,如果没有稻种,就没法长出稻芽。若是你种稻种,将来长出来的肯定是稻芽,它对稻芽的本体起到作用。否则,即使有水份、土壤、阳光等,但若种子不是稻种,也不会长出稻芽,也许就会长出其他植物。这在六因里称为“同类因”,稻种最终长出稻芽,豆种则长出豆芽,这都是同类因。土、水、阳光等这些是稻芽的缘。若土好,水份合适,阳光也特别充足,长出的稻芽会特别好。若土不好,或水份不够,或阳光不足,长出来的稻芽肯定不好。稻芽的颜色、形状、味道等都是它的支分、特法,对这些起到作用者是缘。这个时候,因和缘组合产生果,因是因,缘是缘。二者对果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定义也不一样,所以不等同。  

  

  在此处讲的这个缘和因是等同的,缘也指因,因也指缘。讲因时所讲的六种因与此处所讲的四种缘,二者是相互涵盖的关系。  

  

  小乘认为一切有为法都由四缘而生,也就是他生,现在就要破他生这个观点。为什么要别破他生?众生的这种执着比较普遍,在相续中比较顽固,所以要进一步详细地遮破。很多普通的世人也认为诸法是他生,但是他们没有进行过观察。他们只有观点,没有理由,并且对这个观点有与生俱来的执着,即俱生我执。当他们进一步观察的时候,就进入宗派的范围了,或者是内道,或者是外道。若是以正确的一些推理去观察,就可能会进入内道;若是以一些不正确的逻辑去推理,那就是外道了。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都有很多种,相互间也持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总结性讲,我们讲内道包括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外道则有四宗派、八宗派等。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外道,各种内道、外道都会各持很多不同观点。现在主要破斥的就是具有理由的小乘有部和经部。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认为,一切法都是从六因或四缘生。他们有时候讲六因,即以六种因产生了这些法;有时候讲四缘,即通过四缘产生了这些法。四缘指因缘、次第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缘缘)和增上缘。六因指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1、因缘。因缘包括很多,对自果的产生起到帮助作用者,都是因缘。比如以稻种产生稻芽,稻种是稻芽的因缘,类似这样的都是因缘。  

  

    2、等无间缘,也叫次第缘。心和心所会有次第缘,其他的法没有这个。无论是心还是心所,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前前的果。比如说第一个刹那心是第二个刹那心的因,第二个刹那心是第一刹那心的果。第一个刹那心息灭的同时,第二个刹那心就会产生,所以叫次第缘,也是立即的意思,即立即产生。  

  

  所谓无间缘,就是指中间没有时间、空间的间隔,就是一刹那。刹那、刹那、刹那……,这些刹那连续不断地产生,这叫相续,心和心所的相续就是这样产生的。在不断产生的时候,前前是后后的因,因和果之间没有时间、空间,前一个刹那息灭的同时,后一个刹那就产生了,立即就产生。这是我们在宏观的世界中,在一个粗大的境界中讲的。  

  

  若是详细一观察,在微观世界里看,那就没有了。只有刹那,没有相续,只有一念,没有其它,既可以说有一念,也可以说没有一念,不存在有和没有的分别,这个时候就进入一真法界了,没有任何的分别。  

  

  不是所有的心和心所都是等无间缘。小乘认为,一个修行人最终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心和心所的连续都会停止。心和心所的连续一停止,就进入无余涅槃了,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就没有心和心所。停止前的最后的那个刹那、最后的心和心所不能成为等无间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果,对果没有产生作用,怎么能成为缘呢?所以它不是等无间缘。除了它,一切心和心所都可以成为等无间缘。他们也有真如,即在无余涅槃当中安住的时候,那种境界叫真如。这是小乘自己所持的观点。  

  

  根据大乘对此进行的观察,小乘进入无余涅槃后,会在相似无念境界中安住很多劫,经历很长的时间。但是,大乘认为,佛在经中也讲了,此时心和心所一切都断灭,但是断灭的是粗大的心和心所,细微的心和心所还没有断灭,所以小乘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他们的真如不是究竟真如,他们最终还要从那个境界中出来,再进一步进入大乘道,最后才能成就圆满。  

  

  大乘认为,最后入涅槃或一真法界的时候,一切转识成智,心的连续就变成智慧了,这个时候心和心所的连续就会停止。同样,停止前最后刹那的心和心所不能成为等无间缘。除此之外,一切心和心所都可以成为等无间缘。因为除了入涅槃、入法界,心和心的相续是不会间断的,没有停止的时候,前前是后后的因,前前是后后的等无间缘。  

  

  《俱舍论》里也讲到三种无心之时,在下面这三种情况下没有心和心所的波动与连续:其一,入睡眠之时;其二,昏迷之时;其三,入寂灭、入无余涅槃时。入睡眠和昏迷的时候,眼、耳、鼻、舌、身当时就没有了,但这也是存在辩论的,大乘佛法里讲,这个时候粗大的心和心所的相续停止了,但是细微的没有停止。此外,根据大乘观点,小乘里讲的无余涅槃停止也是一些粗大的心和心所,细微的心和心所都没有停止。大乘佛法里,最后入法界的时候,心和心所都不是那种黑乎乎的状态,这个时候有光明,有智慧,所以还是没有断,这个时候不是心和心所,而是变成智慧了,分别没有了,完全进入平等的状态。这点和小乘不同,小乘里不强调光明、智慧,也可能就是进入那种黑懵懵的状态,心和心所的连续没有断。  

  

    3、所缘缘。所缘缘是所缘境,通过所缘境可以产生六识,六境是六识的所缘缘。比如,通过音声可以产生耳识,音声是耳识的所缘境,所以音声是耳识的所缘缘。通过柱子等色法可以产生眼识,柱子、宝瓶等色法是眼识的所缘境,这些色法就是眼识的所缘缘。通过六境产生六识,这六境是六识的所缘缘。六识属于精神,物质不会有所缘缘。  

  

    4、增上缘。增上缘涵盖的面很广,但是增上缘不是真正的一个缘。比如要产生一个果法,它有它自己的因缘,它通过自己的因缘而产生,这时除了它自己的因缘,其它的一切法都可以成为它的增上缘,因为都对它的产生没有进行阻碍,凭这点就可以成为因。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缘(因),但也可以这样称为增上缘。增上缘和六因里的能作因是等同的,二者是一个意思。  

  

  我们以产生眼识为例来说明增上缘。若要产生眼识,基本要具足三个缘(因):其一,所缘缘,即如柱子等所缘境,如果没有柱子等色法,眼识就不可能产生了。其二,次第缘,即心相续连续不断,前一个刹那心是它的次第缘(等无间缘)。其他都具备,字印得很清楚,但是字却看不清楚,缺少什么?就缺少一个根,这属于增上缘,要有眼根,无有残缺的眼根才能看得清楚。若没有眼根或眼根有残缺,就见不到东西;若有的人眼花,看不清字,这是眼根有问题。无有残缺的眼根才能看清楚,这个眼根就是增上缘。要具足这三个缘(因),才会产生眼识。通过眼根取所缘境,能取是这个眼识,所取是这个境。  

  

  以上是举例来说明增上缘,但是增上缘的这个面特别广,所有的这些没有障碍它产生的一切法都可以成为它的增上缘。它和能作因是同等的。  

  

  小乘既讲四种缘,也讲六种因,四缘包含六因。六因有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1、能作因。能作因和增上缘是等同的。要产生一种果,除了它自己的因缘,其他一切有为法都是它的能作因,为什么?因为都没有障碍它的产生,所以都可以成为能作因。凭什么而成为因?凭没有障碍。因缘具足时,果法产生了,谁也障碍不了,因为没有障碍它的产生,所以成为因了。  

  

    2、俱有因。在同一个范围内、同一时间里产生的法,互相可以成为因,这叫俱有因。  

  

  此处我们以一种微尘为例对此进行说明。这种微尘并非…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4)观因缘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